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环保 >

元产业:人与自然共生之基

2022-12-18 19:13:56

  一度时期,人们把生产力视为“人类的创造能力”,并将其定义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不在自然之外,而在自然之中。生产力并非人之独有,其他物种亦有之。人类共生,共同创造出社会生产力。物种共生,共同创造出生态生产力。生态系统是人类的“摇蓝”,人类是生态生产力的“杰作”。人类的社会生产力是从自然的生态生产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在这种意义上,自然的生态生产力是元生产力,人类的社会生产力是次生生产力。自然的生产是元产业,人类的生产是次生产业。

  一直以来,经济学注重研究社会生产力,对生态生产力关注不多,对如何提升生态生产力的见解更少;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见解较多,对维护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的政策理论见解甚少。其深层原因主要在于,人们以为生态生产力“形成是自发的、作用是盲目的、发展是不确定的”,对自然生态的系统性、规律性缺乏科学认识和精准把握。的确,江海河湖、平原高山,森森丛林、戈壁荒滩,风云变幻、气象万千,地球生物圈100多万物种共生、共同创造生态生产力,广大而精微、复杂而灵巧。科学把握自然生态的系统性、规律性,已经成为解放和发展生态生产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时代课题。

  生态生产力是万千物种一体共生、共同创造生态产品、提供生态服务的能力。毫无疑问,万千物种一体共生,在共同创造生态产品、生态服务的同时,也进行着激烈的生态资源竞争。包括人类在内,每一个物种都在适应生态演变过程,持续进行自我革命,不断成长出获取更多资源的生命力量。在生态资源竞争中,若无法获得满足最小种群存续所需的资源,必然走向物种灭绝之路。作为单一物种,人类在生态竞争中“完美胜出”,获得了“超级份额”的生态资源——经过长期的“攻城略地”,从生态系统中成功驯服了可以种植养殖的物种,占据了排他性的地盘,建造了专属的村寨城池……在某种意义上,人类获得的“超级份额”,即是与自己一体共生的生态伙伴“失去的份额”之和。自己的无数生态伙伴,因无法获得必要的生态资源而陷入了绝境。

 

  生态系统的生态产品生产是元生产,由元生产而展开元产业,也是第零次产业。从元产业首先分化出种养业,形成了农产品生产力,出现了第一次产业——农业;继而又发展分化出加工制造业,形成了制造品生产力,出现了第二次产业;继而又继而,发展分化出与一产、二产配套的交通运输、商品贸易、科学技术、教育培训、健康养生、旅游观光、财税金融、网络信息,也就形成了第三次产业。第一次产业革命是农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是工业革命,第三次产业革命是科技革命、知识革命、信息革命、数据革命,有人据此提出了第四产业,甚至第五、第六产业概念。其实,无论如何计算、核算,无论如何定名定义,皆是持续发生的社会生产力革命,并由此持续引发的产业革命。从一次产业到二次、三次产业再到N次产业,一概是次生产业,皆是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产业,可谓是“人的产业”。唯有发展生态生产力——元生产力,所形成的元产业,既是“人的产业”又是“自然的产业”,是人与生态伙伴一体共生、共同创造的产业,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业。新时代中国,古老的元产业,呈现崭新的产业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相向并用的两大实体性解决方案。

  方案一:基于次生产业的解决方案,本质是减少“生态占用”的方案。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源自于“人的产业”发展占用了超量生态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减少“人的产业”“生态占用”。这不是从自然生态中提取与否的问题,而是提取的多与少、粗与精的问题。所谓节约集约、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本质上就是要减少提取,且精度利用、循环利用。首先是全面施行国土空间规划。坚持把次生产业、生产生活限制在划定的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内。未经批准,次生产业、生产生活不得越规入侵生态空间。在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内,实行“亩产论英雄”,集约节约使用土地。其次是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上下功夫。坚持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环境友好型社会,优化升级次生产业、调整生活方式,推进节能减排、绿色低碳,也就是遵循减量化、循环化原则,走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之路,形成“人的产业”绿色化、生态化发展新格局。最后是持续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以及土壤污染治理,预防各种形式的新的污染风险。

  方案二:基于元产业的解决方案,本质是增加“生态生产”的方案。向自然投资,发展元产业,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石。第一,厘定自然家园,规划生态空间。要把林地、草地从农用土地中剥离出来,与湿地、荒漠戈壁、雪山冻原一起,明确为生态用地,划入生态空间。建立健全生态核心区、生态管制区、生态控制区和生态共享区组成的生态空间规制体系。第二,当好自然保姆,让自然休养生息。经过多年开发利用,生态系统“元气大伤”。在生态空间内持续推行天然林禁采禁伐、天然草禁牧休牧、自然湿地禁渔休渔之策,分区分级管控人类活动,依靠自然修复力,恢复生态系统元真之气。第三,当好自然帮手,促进生态系统修复。不少生态空间被过度掏挖,生态账户“严重赤字”,如同“重病卧床”之人。要遵循自然法则,经略自然、治理生态,向生态系统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加快生态系统重构,在退化林草地增加植物定植,在林草修复后放归动物,解放和发展生态生产力,升级生态系统服务,增加生态产品供给。第四,当好自然管家,打理生态账户。生态空间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本、生态财产、经济财富,生态空间所有者及其权利人,应当从中获得生态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推行天然林与公益林管理并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国有林场经营制度改革,完善生态保护补偿补助制度。第五,当好自然经理,发展生态友好经济。顺应城乡居民向往优美生态环境的新需求,构建生态产品多元化价值实现机制,在绿水青山之间,发展自然观光、自然体验、自然教育、生态旅游、生态康养、乡村民宿,形成“生态+”友好型经济发展新格局。第六,当好自然卫士,维护生态安全。切实防范森林草原火灾、有害生物入侵、侵害野生动植物、侵占生态用地四大生态风险隐患,维护生态生产秩序,确保生态系统安全,促进生态空间高质量发展。

  走进新时代,人们已经清楚的知道,森林是具有多功能属性、多元化价值的绿色宝库——绿色水库、绿色碳库、生物基因库、木本粮(油)库,以及绿色银行。为发挥森林多功能属性、多元化价值,全面推行了“分林而治”——把特种用途林、防护林合并为生态公益林,把用材林、能源林、经济林合并为商品林。现在看来,草原、湿地、荒漠与森林一样具有多功能属性、多元化价值,但在“分类而治”上“差强人意”。推而论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告诉我们,绿水青山具有多功能属性、多元化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社会财富、经济财富。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山水都可以称之为青山绿水。青山绿水是高质量生态系统的代名词,只有高质量生态系统、高质量生态空间堪称绿水青山。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就是具有国家代表性的绿水青山,也是国家生态产品基地、国家元产业基地。绿水青山就在生态空间。推动生态空间高质量发展,就是推动形成更多的绿水青山,就是推动自然增值、生态扩能,就是推动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增长。经过多年建设,绿水青山多起来了,但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相比还远远不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加快建设形成更多的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是“元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生态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把绿水青山放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固然非常重要。但把国家投资放在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空间治理上,建设形成更多的绿水青山更加重要。发展是硬道理。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硬道理。

  新时代中国林政部门负责管理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四大生态系统,成为全世界管理幅度最大、幅员最辽阔的林政部门。多年以来,坚持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及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在发展元生产力上——增加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草原植被盖度方面卓有成效,有力促进了绿水青山存量增长,推动了生态产品、生态服务流量扩张。全面推行林长制是中国林政顶层设计,党政同责,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一体推进森林、草原、湿地、荒漠保护修复和生态空间系统治理。目前,中国林政正处在强力克服历史惯性、迎头追赶时代潮头的大转型时期,每一个身处大转型之中的人,皆负有自我转型使命,以自我革命推进生态生产力革命。21世纪中国林政部门是绿水青山建设者、生态系统修复者、生态生产保护者、生态空间治理者。我们要有建设者的睿智豁达、修复者的灵巧精细、保护者的勇敢果决、治理者的心胸气度。

  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林草衰则生态衰,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生产力是元生产力,生态空间是元空间,生态产品是元产品,生态产业是元产业。“元”为“次”之根基,当“元”崩溃之时,一切“次”将随之崩溃。“元”力上升,“元”气充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象征也。

  (来源: 文/党双忍 陕西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2023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