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对故乡那片土地的眷恋
有一个地方永远值得我魂牵梦绕,那就是生我养我的故
乡---河北省高邑县。高邑县,别名凤城,凤凰代表的是高邑形象,凤凰之于高邑的传说无处不在,高邑境内虽无名山大川,然而有个家喻户晓的传说,早前高邑西南的北渎村有座凤凰山,凤凰山下有座凤凰栖息的“凤凰城”。
高邑县标志性雕塑--凤凰台
明朝史部尚书赵南星(字梦白)曾在家乡留下遗篇:“泥河发大水,大水吓煞人。水从岗头过,淹了五百村,飘走一万户,还望开皇恩。” “北傍槐水岸,南邻泥河畔,鄗城祥福地,梦白有遗篇。”这就是我的家乡高邑县岗头村。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但这个地方永远值得我魂牵梦绕,这便是生我养我的故乡岗头村。我的村庄岗头村坐落于县城北5公里处,北依槐河,南邻泥河,曾经是一个水土肥沃之地,也是一个鱼米之乡。
槐水,亦名野河。今河北南部槐河、北沙河。源于今河北赞皇县西南,经元氏、高邑、赵县至宁晋县南注入宁晋泊。
泥河,泥河又名新沟,位于泲河和槐河之间,发源于赞皇五马山,途经高邑县城照村、万城村、田家庄、与榆林涌泉汇流至西良庄、北坡、又至西邱村、东邱村、南邱村、怀安、王村、蜿蜒三十多里,进入柏乡县固城店入野河(槐河)。这里的北坡是指岗头村南2.5公里处,现高邑县良种场内。小时候,爷爷和父亲有时骑自行车驮我到县城赶集时曾路过泥河,那是只是一个小溪,称为“泥河沟”。“泥河沟”流经北坡(现良种场),途径马村官道有一小桥,一直向东。泥河是条人工河,始建于元朝元贞年间(1295年),因为当时雨水充沛,上游常洪水泛滥,严重危害下游庄家以及柏乡村庄,所以柏乡县令联合高邑县令,两县共同出资,合力开挖此河,造福百姓。明成化、嘉靖年间复修固堤,当时泥河两岸有堤,宽三仗,深五尺不等,有效地起到了排水防涝的作用。泥河是条季节河,旧年间,每到雨季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清浅水里,鱼游、虾窜、蛙鸣,自然生态,非常优美。
作者为村志而题 村名石碑
我离开家乡近四十年了,漂泊多年的游子生活,归来,故乡的那轮明月依旧,可故乡那些曾呼唤你小名的至亲至爱,已寥寥无几屈指可数了。 人在旅途,异域安放了我们的身躯,而故乡却安放了我们的灵魂。
故乡,人才辈出,人杰地灵的地方
我的家乡高邑县,是一个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充满魅力和希望的城市。据境内凤凰山出土的石斧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活;古称“鄗”,春秋时期属晋国,战国时期先后隶属于赵国、中山国;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在高邑城南“千秋台”登基称帝,诏改“鄗”为“高邑”,县名沿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明朝“东林三君”之一吏部尚书赵南星为高邑县东关村人。境内现存中山国房子郡遗址、刘秀登基台、南星书院等历史文化遗迹。高邑腰鼓、南岩乱弹、庄头剪纸、哨营猫头靴等民间艺术及传统手工艺分别被列入省、市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
公元25年6月,刘秀在鄗城(今河北高邑县)南边的“千秋台”五城陌正式称帝,开创了东汉王朝基业。年号“建武”,后世称为“光武帝”。两汉文化,就此在“千秋台”谱写崭新篇章,悠悠汉韵,从汉高故里丰邑(今江苏丰县)延绵至千里之外的鄗城,(今河北高邑),西汉、东汉建立起来的汉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秦朝之后出现的最为耀眼的强盛朝代。
2021年国庆节回老家探亲时,我游览了刘秀公园,未进刘秀公园,就远远看见高大的刘秀雕像和“千秋台”。刘秀雕像威风凛凛、霸气十足,头戴王冠、左手持剑,双目望远。一幅“江山在心里,故国在梦中”的英雄豪气,传递出大汉雄风风云际会豪迈与气势。身后,即是千秋台,二十层青砖台阶,两边是雕栏玉砌汉白玉石栏。拾阶而上,
刘秀雕像和登基的“千秋台”
五棵苍劲葱茏的榆树围绕在台的周边,绿荫浓郁,平添了几分凝重与沧桑。树荫下的遗址中间是一座汉白玉雕成的圭碑,正面碑文,是光武帝鄗城南称帝大典《祝文》,选自《后汉书》,仔细阅读,向人表达三层意思,一是上天旨意,遵天命;二是诛王莽篡逆,顺民心;三是三辞不就,群众拥戴,才最终登基称帝。
光武帝鄗城南称帝大典《祝文》
背面,则镌刻明礼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李标一首诗:
《千秋台》
鄗城古邑几时开,汉业千秋尚有台。
大陆关河宜北望, 太行形势自西来。
秋深禾黍皆成穗, 雨后田园半是苔。
白水真人何处者, 高天吟眺独徘徊。
清朝高邑人李标的这首《千秋台》,把西汉、东汉两位开国皇帝刘邦、刘秀写进了无限感慨的诗句里。
李标,也是高邑名人,明朝礼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字汝立,高邑县李家庄人。万历十五年 (1607) 进士。授检讨。泰昌时,累迁少詹事。天启中,任礼部右侍郎。从师赵南星,列名《东林同志录》,惧祸,托病辞官归。庄烈帝嗣位,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为首辅,多建言。 韩爌还朝, 标让爌为首辅。 曾与爌等定魏忠贤党逆案。 爌罢相, 他复为首辅,累加封至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乞休归,家居六年卒。赠少傅,谥文节。
明朝礼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李标的《千秋台》
在刘秀公园近处,田野染翠,远眺,天高云阔。千秋台静静的矗立在历史之中。往事越千年,千秋台前,眼前英雄无觅,一番感慨,在历史中曲折徘徊,诗韵悠悠,汉韵悠悠……我不禁感慨,写下了这首不成文的诗句《千秋台怀古 》:
千秋台上话刘秀,光武中兴数风流。
鄗南登基继汉业,洛阳定都挥方遒。
赵公咏词颂功名,李标赋诗千古留。
千秋台前怀雄杰,赫赫功勋垂千秋。
赵南星是我们高邑几百年来人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人。赵南星,字梦白,河北省高邑县东关村人,明万历二年进士,初授河南汝宁推官,后升户部主事,考功司郎中,左都御史,最后官至史部尚书,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2021年国庆节,在同学任利民和战友王庆章的陪同下游览了赵南星祠堂。对赵南星为政清廉,公正不阿,以整治天下为己任,极力主张革除旧弊,举贤伐恶霸,匡扶正义的精神所感动,提笔写下了《赵南星祠堂怀古》:
赵公祠堂寻,鄗城东关村。
硬山瓦脊造,瑞兽砖雕存。
铁铸当如意,劾阉建奇勋。
刚毅斗奸佞,清正尚谦逊。
赵南星祠堂
赵南星祠堂牌匾
赵南星雕像
作者在赵南星祠堂
故乡,年少想逃离的地方,年老回不去的地方
董卿说:“故乡,是我们年少想逃离的地方,是年老想回,可能已经回不去的地方。故乡,是清明的那炷香,是中秋的那轮月,是春运时的那张票,是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口音。” 也有人说,故乡就是富人眼中的天堂,穷人眼前的荒凉。诗人笔下的远方和游子心中的念想。 故乡,年少一直是我们逃离的地方,人到中年,方知故乡是最想回,却回不去的地方。
曾几何时,一个挥手告别后,回家便成了一种奢望,一个艰辛又漫长的目标。
1982年11月3日离开家乡,参军入伍到天津。我从小就梦想当兵,参军报名时,父亲给我说:“你再复习一年吧,如果今年高考考不上,我答应你去当兵。”我从小就性格倔强的我和父亲说:“只要我体检合格,一定要当兵去。”当年怀揣“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豪言壮志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故乡。在今年的“八一”建军节,我曾写了“八一”感怀,表达了那时“誓从戎、要当兵”的决心。
又逢八一绪难平,忆昔当年誓从戎。
龙骧虎步催战马,丹心碧血筑长城。
解甲投戈守初衷,对酒当歌拂晚枫。
初心不贰常论剑,气宇轩昂志纵横。
入伍志愿书是一张单程的车票,意味着,会在此生与父母渐行渐远,彼此走到河的两岸。从此,不见父母老去,故乡只剩回忆。
在故乡那片土地上,我度过了童年、少年以及懵懂青涩的青春初始年华。二十年的光阴,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人生有几个二十年啊。那是难忘的二十年,是刻骨铭心的二十年。一个人一生的记忆的精华都在第一个二十年里,我想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人生的童年和少年是值得回味的,也是深入我们骨髓的记忆。当我们开始生命的里程,降生在人间的时候,故乡的土地是我们的接生婆,也是我们依赖的产床,是我们生命的摇篮。人生的记忆都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们才走到现在。在故乡那片土地上,我洒下了无数的汗水,留下了无数的脚印,每一条路,每块田野,每个沟坎,每棵树木,以至每株小草,都记得我童年的长相,少年的摸样,青春的风采。割草,捉知了,捉土元,捡破烂,拾粪、养兔,放羊......每一个春夏秋冬。二十年的日日夜夜,父母的日夜操劳,清贫温馨的日子,都一幕幕闪现在我的眼前,在我的脑海里上演。这些久远的记忆在今天看来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感到亲切,这是陈年的老酒,现在还依然充满迷人的芳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思乡之情永挂心。我的童年和小学、初中、高中都在家乡度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当自己长大了,却被时间慢慢地推离了那片故土。小的时候,心情迫切地想离开,远离父母亲的唠叨,想努力挣脱故乡对自己无形的束缚。年少时,我们憧憬外面的世界,带着一腔热血、满眼的星光,我们越过高山越过海洋,义无反顾地离开家乡,奔向远方,奔向陌生的地方,奔向五彩缤纷的理想。可当自己渐渐长大,离开故乡渐行渐远时,回头却猛然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那个“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游子。
未曾想到的是,踏出家门之际,命运便悄悄在我们心上撒下一颗思念的种子,它生根发芽,在时间的洪流中一点一点慢慢地、顽强地成长,直到长成我们的魂牵梦绕。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听这首歌曲,只知道自己已是曲中人,等到听懂歌曲的时候,我们的脚步已在隔山隔水遥遥千里、万里之外,面对生命中的得到和失去,一切本来因果渐次分明,浮云散去,铅华洗尽,我们唯有深切的觉悟、满腔的感怀。
每逢佳节倍思亲,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春节是一个中国人喜庆的节日,但是在这个喜庆的节日里,人们也有着许多的思念。如今每逢过节或到年关时,即使身处异乡土地的繁华都市,远离故土的我总会禁不住地烦躁起来,总都会有一种淡淡的思念和向往,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每个离家的游子都有的乡愁。歌曲《心中永驻芳华》这样唱到:“也许隔着海角隔着天涯,也许行色匆匆刚刚赶回自己的家 。儿女灯前,父母膝下,情谊殷殷,笑语喧哗。今夕何夕,亲人如此盼望团聚,今夕何夕,人们如此眷恋温馨的家。可能是那一阵阵笑声溶解了一年的积闷,可能是那一串串鞭炮送走了一年的疲乏 。” 这首歌曲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愿所有的游子们总与幸福同在,愿你心中永驻芳华。”
这些年,母亲年岁已高,一年虽然回去四五趟,但还是愿意年年陪老母亲过个春节。我认为对于老家和亲人有三个日子是最重要的,这些日子一定要回去,首先是父母的生日,其次是春节和节假日,再次是家里的红白喜事。由于父亲去世的早,在父亲在世时,没有给父亲举办过一个像样的生日,是我内心最对不起父亲的事,时时想起来,十分内疚,终身遗憾。父亲的生日是农历十月二十六,阳历是在每年的十二月初。我至今记得特别清楚,那时候,正是收白菜的季节,父亲过生日,母亲每年大多是给我们做从小最爱吃的饺子。这个日子,是我在部队最忙的日子,老兵复员,需要我给发放复员费和回家的差旅费;新兵入伍,需要我给准备生活所需用品,离不开部队,那时候开始体会到忠孝不能两全。更没有想到的是,父亲走的那么早,那么匆忙。由于疫情,我三年没有回老家过春节了,吃不到家乡的饺子,吃不到家乡的年夜饭,听不到母亲关心的唠叨,看不到哥嫂忙碌而又兴奋的身影,见不到每年正月初二全家欢天喜地,推杯换盏的场面。春节里,留给我们只有对母亲和家人们无限的思念。
父亲和母亲合影(1985年)
我留恋在父母爱护下无忧无虑的童年,尽管那时家很穷,但不缺爱,不缺亲情,不缺温馨......,在最艰苦的岁月里,父母给了我们最温暖的家和爱......但既使在这样艰苦的岁月里,我们依然充满了爱和温馨,父亲每次到县城赶集,回来时候都给我们带回好吃的,让我们欢喜雀跃。每年生日,母亲最少也要为我们煮两个鸡蛋做为生日的礼物,太多太多的爱让我们家在贫穷的岁月里温暖如春。家,再陈旧也温馨,它存放保留着我们那些无瑕的童稚和不知忧愁的心境;故乡的路,再泥泞也亲切,它承载过我们最纯真的情愫那些青草般鲜嫩的时光。
母亲八十大寿与儿女合影(2016年)
如今的春节没有年味,真怀念小时候过年,那时入了冬就盼着过年。或许是男孩的缘故吧,我非常喜爱燃放炮竹,无论正在屋里玩耍,还是吃饭,只要听到外面有爆竹的声响都会跑出去观看。爷爷和父亲给买一挂一百响的鞭炮,舍不得一次燃放完,往往把成挂的鞭炮拆开燃放,那样可以多玩一段时间。年底的最后一次集市人最多,集上人挤人、人挨人,集上卖什么年货的都有。卖炮的商贩胸前挎着钱包、扯着嗓门吆喝:“南京到北京,放炮听响声,买炮不响,不如买画贴在墙上。”连成排的炮竹摊位前挤满了购买者。
从我记事起,家乡的风土人情、一草一木都慢慢溶入到了我脑海里并深入骨髓,同时一直伴我成长到今天,不管我身处何方,对家乡一直都魂绕梦牵,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里有我熟悉的童年,有我熟悉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更有生我养我的父母、亲人和朋友......
有一种味道,叫家乡的味道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乡音可以改,胃要始终留给叫做“家”的地方。人在他乡,胃在故乡。食物,就是身体里那种无需刻意、不自觉的乡愁。如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陈晓卿,他说,他更愿意相信:每个人的肠胃实际上都有一扇门,而钥匙正是童年时期父母长辈给你的食物编码。无论你漂泊到哪里,或许那扇门早已残破不堪,门上的密码锁仍然紧闭着,等待你童年味觉想象的唤醒。因为一道小菜,思念故乡;因为一种香料的气味,记起家乡的味道……也许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很多的记忆珍藏,当我们走过岁月的风风雨雨,经历过许多的往事,开始懂得要怀念的时候,那些曾经珍藏的记忆,不经意抖落出来都是一种久久的感动。
我的家乡虽然没有什么山珍海味,没有什么名菜和菜系,但有我至今乃至一生忘都却不了的味道。:家乡的腌肉、咸豆腐、大锅菜、年糕、煎饼、枣馒头……都是过年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家乡的大锅菜,春节来亲戚,炖的是大锅菜;家乡的红白喜事,炖的是大锅菜。这些年,家乡富裕了,过春节,红白喜事,仍然是炖大锅菜。家乡的味道,永远不会失去的传统味道,永远不会忘记的味道,除了家乡,你想吃却找不到的味道。家乡的味道,承载了儿时的记忆,维系着成长的情感,寄托着浓浓的乡情。
我的家乡有一种烧饼叫缸炉烧饼,我把它称作“鄗城烧饼”,这是我回老家路过县城第一件事就是去买缸炉烧饼。卖缸炉烧饼的赵师傅已是我的朋友了,每次我都开玩笑似的跟他说,我回来县长我都不见,第一个见的就是你啊!闻听此话,心里乐开花的赵师傅也明白,我真正想见的人是他不假,那是因为刚踏上故乡土地的我,迫切的想要和他聊一聊家常、听一听乡音。但与此同时,我更想见的,是他手中做的地道的鄗城烧饼。我曾写了一首家乡的缸炉烧饼的诗:
缸炉烧饼金脆黄,每次探家必品尝。
和面千层凭杖擀,芝麻万嵌添醇香。
白饼炭烤成金黄,度时开炉满街香。
金甲披身皆有意,犒赏赤子回故乡。
这种烧饼再配上老家的糊汤,那更是天下绝妙的美味,家乡的味道,家的味道,儿时的味道,想念的味道,我的胃最喜欢的味道!
缸炉烧饼
我相信每个在外漂泊的人都有着自己的一份故乡情结,或浓或淡,或厚或薄。当远离故土的游子再次踏上那片生你养你的土地,看着周围那熟悉的面孔和风景,闻着满桌家乡菜和酒的香味,满耳朵听的都是乡音,感受着专属这片土地的,永恒的特色和风情,不由自主地就会从心底涌出一种踏实感和安全感,更会找到一种到家的归属感。
童年的春节,永远留在记忆里
怀念童年的春节和那时的小伙伴,真的很傻很天真。坐在炕上,听奶奶讲:“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过大年,真热闹,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个新毡帽。”从老家的风俗来说,进入腊月,尤其是过了腊八,家家户户开始杀猪、做豆腐、蒸馒头、蒸年糕……,准备过年的用品。
那时家里比较贫穷,但母亲把腊八粥做的十分丰富,把地里产的各种豆类都放进锅里进行熬。腊八粥就点咸菜味道无比的香甜,至今让人回味,口水流出。在2021年腊八节我提笔写下了《腊八节感怀》:
四季轮回从未休,腊八佳节美味酬。
家家五更起青烟,户户寅时熬赤粥。
晓熬晨煮粥香溢,玩童老叟唇齿流。
细品粥香忆童年,思怀故园情悠悠。
故乡的味道,家的味道,儿时的味道,母亲做的味道,如今尝不着的味道。
那时过春节,家里再穷也要买炮,尤其是给孩子买几挂鞭炮。大人喜欢燃放二踢脚、双响炮,它又粗又大只有大人可以燃放,小孩子是不敢放的。大人往往用两根手指捏着双响炮的上端,胳膊伸得直直的尽量远离身体,点燃后一扭身子,只听“砰”的一声,双响炮窜到天上,接着一声巨响,小孩子跑得远远地,两只手紧紧捂着耳朵兴奋地仰头观看。
饭后,很多小伙伴聚到一起玩耍,弹玻璃珠、溜冰凌,推铁环,打陀螺,有时也出去捡那些燃放过后没有响过的哑炮。最简单的玩法是把哑炮从中间掰断露出里面的火药,用点燃的长香一点,会喷射出漂亮的小烟花,百玩不厌。老家都是平房,几个小伙伴为了捡哑炮,从东家房上串到西家房上,一串就是十多家。我捡哑炮是很努力的,出去半天往往会塞满衣服左右两个口袋。回到家把这些哑炮掰断倒出里面的火药,再把这些火药用罐头瓶收集起来,哑炮里的火药有黑色的还有银色的,很快收集了大半瓶火药。哥哥会卷炮,把炮药给哥哥,让他给做二踢脚。有时候,我心想单个小鞭炮掰开点燃的小烟花放着不过瘾,烟花既小且燃放时间又短,眨眼间就消失了。我要做一个大烟花,可以持续喷射烟
花很久的大烟花,但往往是异想天开,始终做不成。
童年是天真的,伙伴情是纯真的。我虽然离开家乡快四十年了,但发小的情至今还是那么纯洁。我回老家必有的一顿酒就是发小的酒,谈天说地,无拘无束,回忆儿时乐趣,还是那么纯真。到了春节,每年的正月初一要聚到某家吃个团圆饭,喝顿温馨酒,说说儿时幼稚的话,仿佛又回到那个天真无邪的童年。唠唠东家的长,说说西家的短,谈谈男女同学谁和谁好,无话不说。吃完中午饭,到村外田野转一转,找找童年的感觉。每到一处都会回忆起一个当年的故事,每去一个地方都有当年的笑声,每一寸土地都是当年的气息,每一步都像当年的步伐。触物生情,触景生情,触人生情,家乡一草一木都是回忆,一景一物都是生命中的记忆,家乡的一老一少都是那样的亲切可爱。我曾经写过一首童趣的诗《童趣·过年》:
发小同学号称”八仙“
春节临近忆童年,儿时往事浮眼前。
纵然屋外天气冷,赤裸小手把球弹。
不计输赢寻欢乐,你来我去笑开颜。
盼望过年眼欲穿,就为买上几挂鞭。
一颗一颗拆开放,爱不释手好喜欢。
鞭炮声声凌空起,欢天喜地庆新年。
回首往事如梦牵,物是人非无当年。
童年童趣不再有,昨日一去不复还。
直面人生向前看,夕阳余晖更鲜艳。
回不去的童年稚,寻不到的少年趣,忘不了的伙伴情,愿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故乡的土地,是深情难忘的根
如今的我们。为了工作生活而漂泊他乡,五湖四海,故乡俨然成了远方,而他乡又好似却成了故乡。正如歌曲《异乡人》唱的:“披星戴月地奔波,只为一扇窗,当你迷失在路上,能够看见那灯光。不知不觉把他乡,当作了故乡,只是偶尔难过时,不经意遥望远方。曾经的乡音,悄悄地隐藏 ,说不出的诺言,一直放心上。有许多时候,眼泪就要流,那扇窗是让我坚强的理由。小小的门口,还有她的温柔,给我温暖陪伴我左右。”身虽在异乡,但心在故乡。
前几年电视新闻报道的“摩托大军”,在外游子每到春节,隔山隔水也要回家;还有火车票一票难求,都为了回那个难舍的“穷家”;高速公路堵车,等也要等回家。我在2021年除夕夜,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提笔写下了《除夕抒怀》》:
隔山隔水隔天涯,行色匆匆赶回家。
儿女灯前情意浓,父母膝下笑语哗。
笑声阵阵绕华堂,爆竹声声遍华夏。
推杯换盏话岁月,欢歌笑语乐开花。
有一年“十一”回老家,本来四个小时的路程,由于堵车,整整走了八个小时。回到村里,老母亲坐在门口一直等,她老人家计算着我四个小时到家。见面的第一句话只埋怨我:“你这回可在县城玩好了!”儿子看着奶奶只笑,说:“奶奶,高速路上堵车,我们开了八个小时回来的。”有时候父母说:“要是忙,就别回来了。”真是他们的心里话吗?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做父母的不盼望儿女过节回家啊,尤其是春节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
常说的一句话: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年过年,回家早的,刚进入腊月就到家了;有的赶在腊月二十三小年前到家,再晚大年三十晚上也一定赶回家。我在2022年小年写下了《小年抒怀》:
欢天喜地过小年,巧剪窗花贴春联。
扫尘祭灶迎新春,麦糖瓜香口中含。
隔山间水奔团圆,千呼万唤人最暖。
围炉茶话喜相聚,把酒言欢绽笑颜。
按照民间传统,腊月二十三算是小年了。从腊月二十三起已进入春节倒计时了,期盼春节的到来,期盼远方的游子回家,期盼欢天喜地的团圆。
忽然想起看过的一段话说:“你少时离家,父母尚是壮年,你一路狂奔不问归期。毕业、工作、成家,人世间酸甜苦辣都已尝遍。少年已老,父母迟暮,城已不是那个城,人也不再是那个身轻如燕的少年了。”我们曾是父母最疼爱的孩子,但最终活成了彼此的远方。高邑,我生于斯、长于斯,却注定背离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20岁开始,天地初开,岁月滚滚,一去不返。
离家路,归乡路,无止尽;岁月长,情怀老,思念新;改变了模样,斑白了双髮,不改是乡音,难忘的是初心。故乡的土地是深情的、难忘的,因为它给予我很多的东西,不仅给了我生命,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人生的执着,给我了一种坚韧与信念——那就是人生就要努力,就要不断地追求,始终不放弃自己心中的理想!
故乡,是我朝思暮想的地方
故乡,成了远方,而我们,原来只是在回家的路上。只是回家的路呀!有时太长,太难,一个转身,家乡就成了远远的瞭望;而岁月的风霜太凌厉,太无情,几度夕阳,父母就苍老成让人揪心的时时牵挂。
每次回到故乡,不知道别人有没有这种感觉,我总会特别的恋家,当天回去哪儿都不去,陪着母亲,尤其当天晚上陪母亲的这顿饭。恋家,留恋家乡的亲人、家乡的美景、家乡的美食、家乡的亲切的乡音。早晨起床,到村南鱼池旁,向四周远望,看看身旁的已经干涸的鱼池,那曾经是我耍水游玩的地方,我学会游泳是在这个鱼池东南角那个地方。手抓柳树枝条,先练狗刨,后练游姿,再后来开始围着鱼池转圈,奋力击水练本领,至道后来参军当了侦察兵,进行游泳训练,才有了天津蓟州翠屏湖的南北两岸横渡。
小时候觉得聒噪烦杂的蝉鸣声、鸟叫声、牛羊声、鸡鸣狗叫声,如今听起来却觉得格外悦耳、亲切,仿佛在为游子的归来而喝彩。故乡的山山水水随着一年四季变化着五彩缤纷的色彩,在繁忙工作之余难得的假期里,去亲近故乡,回老家充充电,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馈赠,享受天然氧吧的新鲜空气,疲惫的身心也得到了彻底的放松。
《皮囊》的作者蔡崇达曾说到,“我知道这里的每一个角落,怎么被岁月堆积成现在的光影,这里的每个角落也知道我,如何被时间滋长出这样的模样”。回到故土,你不用刻意地去掩饰你自己,带上那饱经岁月摧残而假装笑得很开心的面具,你只需要真实轻松愉悦地做自己就好。因为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能见证你一路走来的匆匆步伐和风尘仆仆。亲朋好友也早早的准备好了为你接风洗尘,迎接游子归乡,用滚烫的家乡水沏一杯茶,温一壶老酒,做一桌你最喜欢的家乡菜,大家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欢乐开怀。
2021年国庆节探家,几天的连绵细雨使我浮想联翩,心潮起伏写下了两首不成文诗,《赤子归》:
少小心有彩云飞,金秋时节游子归。
推开两扇思念门,旧日乡音早已回。
煮壶老酒斟满杯,举杯未饮人已醉。
千言万语道不尽,唯独故乡情珍贵。
《鹧鸪天 回故乡》
离家归乡无止尽,恰逢国庆又探亲。
童伴忆起儿时梦,老巷追回岁月印。
情依旧,思念新,斑白双鬓未改音。
翻阅四季拨心琴,咫远涯近故土亲。
有朋友问我你的书房为什么起名“鄗雍斋”,“鄗”,古县名,春秋属晋,战国属赵,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那是生我养我的家乡;“雍”,雍阳,武清也,秦汉初年,始设泉州、雍奴二县,称“雍阳”,唐天宝元年,雍奴县更名武清县,是我的第二故乡。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第二故乡是培育我成长我的地方;第二故乡安放着我们的身躯,而故乡却安放着我们的灵魂。我不是无情无义的人,也不是健忘的人,人生难忘的记忆无非就是童年和少年的时候,虽然都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但都是那样清晰,那样生动,因为每个人确确确实实深爱着自己的故乡。
每当结束休假,启程离开故乡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唐代诗人李白曾写过一首诗《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每一次回故乡,在短暂的停歇之后,在亲人们依依不舍的眼神中动身,车子朝着故乡的反方向行进,车轮慢慢的把故乡留在身后,装作若无其事地离开。你会看到后视镜里的亲人有的在抹眼泪,有的在朝你挥手 你瞬间就眼眶湿润了。你在车上看后视镜里映入眼帘的一景一物在迅速退去,它们似乎又在拼命地追赶,而留在身后的亲人们渐渐模糊直至不见。这时候,你才意识到,故乡里模糊的事物越来越多,多到你再也不敢触及。
我是故乡散落在异地他乡的一粒种子,故乡是我心底最深的思念,深夜入梦,梦里还乡。故乡永远是记忆中最美丽的那道风景,无论身处何方,永远都无法忘记。于是,我们像风筝,飘来飘去,生命的另一头永远系着老家的亲人、故里的乡情;于是,我们像归雁,不知不觉,一到季节,心中念念不忘的,就是家,就是飞回故乡。我现在才体会到那种游子的思乡之情。那种痛彻心扉的萦绕,那种望穿秋水的思念。如今,那故乡的一草一木、乡里乡情,那故乡亲人们的音容笑貌,那只有故乡才有的独特韵味,那是故乡特有的乡村气息,如今,都已作为一种永恒的记忆,藏在了我内心最纯净的地方。
在想念家乡的时候,不由自主的会唱起那首叫《我的老家在农村》的歌曲:“清风吹走满脸的征尘,明月抚平岁月的伤痕,一草一木有深深的情意,弯弯小河流过我心门,家常拉着浓浓的亲情,父老乡亲是永远的温暖,声声叮咛让我泪翻滚,我的老家在农村,那里是我生命的根,枝繁叶茂仍离不开你,繁华落尽我把你找寻。我的老家在农村,那里有我牵挂的人,魂里梦里都是你身影铅华洗净我把你亲吻,家常拉着浓浓的亲情,乳名喊着切切的乡音,父老乡亲是永远的温暖,声声叮咛让我泪翻滚。”是啊!一草一木有深深的情意,弯弯小河流过我心门;那里是我生命的根,枝繁叶茂仍离不开你,繁华落尽我把你找寻。
千言万语道不尽对故乡的思念,隔山隔水隔不断回家的意念,无论在天涯海角也不会忘记对故乡的眷恋。忘不了故乡,我的小村庄,给我血肉的故乡,给我幸福的故乡;我的梦,我的家,我的一腔衷肠,永生难忘,永生永世都不能忘。
李素兴,男,1966年2月出生,1982年10月参军入伍,大学学历,河北省高邑县人,现工作于天津市武清区。散文、诗词爱好者。中华当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曾在《中华诗词》、《诗词世界》、《天津散文》、《今晚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等刊物发表作品;曾在部队、市、区文学期刊及网络平台发表诗词、诗歌、散文、记实文章等作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