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做充分 安度高温天
2022-07-26 17:15:54
全国高温天已持续一个月左右,多地多人患热射病,已有人死亡。专家指出,如果高温天气持续下去,中暑及相关高温疾病患者会继续增加,户外工作者及高龄独居老人都是需关注的重点人群。高温天气对老年人的危害最大,多位专家提出针对性防病忠告。
热射病不是瞬间就会得,及早处理可避免
有人错误地认为:热射病就是中暑,多喝水、喝藿香正气水就行了!其实,中暑还真没那么简单。根据中暑的轻重程度,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对症处理后可缓解;但重症中暑会危及生命,其中最严重的就是热射病。热射病又分为劳力型和经典型,前者多见于户外工作者,而后者常见于年幼者、孕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
并非只有户外劳作才会中招,在家里做饭也可能得热射病。有关专家表示,厨房空间小,大部分家庭厨房内没有空调、风扇等散热降温设备,且烹调使厨房气温升高,散热不良;如果做饭的是老年人,体质偏弱,如合并基础心脑血管病,则更易中暑,甚至导致热射病。
虽说热射病很凶险,但它不是瞬间就会得。提醒老年人,一旦在高温、高湿、低风速的环境下,出现口渴、多汗、烦躁、全身乏力、头晕头痛、心慌等先兆中暑症状,要赶紧这样处理。1.脱离高温环境,移到阴凉或空调房中休息。2.全身物理降温。用20℃—30℃的温水擦浴全身,如体温超过38.5℃,可在颈根部、双侧腋窝、双侧大腿根处放置冰袋降温。3.清醒的中暑者可喝点常温的糖盐水。如中暑者已晕倒,呼叫后没反应,赶紧拨打120。如中暑者无反应、无呼吸或仅有喘息,会心肺复苏的人尽快急救。
专家指出,老年人不开空调,有的是不舍得,有的是不喜欢,还有的是感觉不热。其实,即便感觉不热,长期处于室内高温(33℃以上)、高湿(湿度60%以上)、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中暑风险依然高。即使老年人不觉得热,也建议子女帮老人做好各项防暑降温工作,劝说减少外出活动。如出现不适,尽快送医。
谨防假中暑真心梗
医生提醒,闷热天气易使人心情烦躁、胸闷气短,再加上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易出现胸闷、胸痛的情况。特别要警惕心梗、肺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等直接威胁生命的疾病。预防心肌梗死,建议多补水,少食多餐;控制好情绪;冠心病患者不要搬抬过重的物品。
此外,有些老人及家人错把心梗当中暑。因为中暑和心梗在初期都会有头昏、乏力、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以下3招可帮助区分中暑和心梗。1.判断是否在容易中暑的环境(如高温、高湿或密闭空间)下发病。2.判断出汗的部位:中暑主要是前胸、后背、额头、脖子、腋下等部位出汗,且皮肤温度升高;心梗发作时,出汗部位多在脖子、额头、手心、脚心等处,皮肤温度相对较低,俗称“出冷汗”。3.判断胸闷的轻重。中暑时胸闷相对轻微,而急性心梗是突然发作胸痛,剧烈而持久,伴有全身不适,常有压榨感和濒死感。
盛夏,老年人要注意关注血压。已有高血压者,无论有无症状,均应常测血压,坚持服药,避免血压波动。平素血压正常或偏低者,也要防止血压过低。老年人夏季本易睡眠不好,更要防止过劳、避免熬夜。
空调虽好,贪凉也致病
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提醒大众注意健康使用空调:空调温度不宜过低,开空调睡觉要穿纯棉衣服和盖被子,空调滤网和管道宜定期清洗。“空调病”的症状因人而异。有的人表现为咳嗽、鼻塞、拉肚子;有的人表现为鼻子干、喉咙干、皮肤干;受凉严重的,则可能引发面瘫。很多人也因为贪凉导致腰痛严重。此外,夏季也是右侧肩周炎高发期,因为汽车空调一般在右边。如出现此症状,可在早期进行局部热敷、理疗,若无改善,需及时就医。
除了直吹、久吹空调和风扇外,在乘车、户外乘凉、洗浴、饮酒后,如果风直吹头面部,也容易引起面瘫。提醒广大市民,避暑有道,切勿贪凉。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了口角歪斜,眼睛闭合不全,味觉减退,不能做皱眉、闭眼、吹口哨等动作,不要慌,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大部分的面瘫通过药物及针灸、拔罐等中医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藿香正气水不是万能解暑药
在很多人看来,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胶囊可谓万能解暑药。在户外活动导致中暑,属于中阳暑,服用藿香正气胶囊不对症,中暑也分阴阳。阳暑是指夏天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或长时间户外活动导致。阴暑则因避热贪凉引起,比如极热状态时突然进入空调房猛吹凉风、马上洗冷水澡、吃大量冷饮等,都会使暑湿困于体内,身体难以散热。
如果中了阳暑,出现高热、心烦、口渴、大汗等症状,可遵医嘱选用中成药十滴水和仁丹(婴幼儿、孕妇禁用)。另外,可以喝绿豆汤、荷叶茶及吃西瓜等祛暑。
如果中了阴暑,出现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头身困重、关节酸痛、神疲倦怠、腹泻腹痛等症状,可食用薏苡仁粥以健脾祛湿,或喝点生姜茶温中散寒。藿香正气水属温热类药物,适用于贪凉、贪食冷饮所致的风寒感冒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主要用来理气祛湿和驱寒,适合治疗因避热贪凉引起的阴暑。 李建华
热射病不是瞬间就会得,及早处理可避免
有人错误地认为:热射病就是中暑,多喝水、喝藿香正气水就行了!其实,中暑还真没那么简单。根据中暑的轻重程度,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对症处理后可缓解;但重症中暑会危及生命,其中最严重的就是热射病。热射病又分为劳力型和经典型,前者多见于户外工作者,而后者常见于年幼者、孕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
并非只有户外劳作才会中招,在家里做饭也可能得热射病。有关专家表示,厨房空间小,大部分家庭厨房内没有空调、风扇等散热降温设备,且烹调使厨房气温升高,散热不良;如果做饭的是老年人,体质偏弱,如合并基础心脑血管病,则更易中暑,甚至导致热射病。
虽说热射病很凶险,但它不是瞬间就会得。提醒老年人,一旦在高温、高湿、低风速的环境下,出现口渴、多汗、烦躁、全身乏力、头晕头痛、心慌等先兆中暑症状,要赶紧这样处理。1.脱离高温环境,移到阴凉或空调房中休息。2.全身物理降温。用20℃—30℃的温水擦浴全身,如体温超过38.5℃,可在颈根部、双侧腋窝、双侧大腿根处放置冰袋降温。3.清醒的中暑者可喝点常温的糖盐水。如中暑者已晕倒,呼叫后没反应,赶紧拨打120。如中暑者无反应、无呼吸或仅有喘息,会心肺复苏的人尽快急救。
专家指出,老年人不开空调,有的是不舍得,有的是不喜欢,还有的是感觉不热。其实,即便感觉不热,长期处于室内高温(33℃以上)、高湿(湿度60%以上)、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中暑风险依然高。即使老年人不觉得热,也建议子女帮老人做好各项防暑降温工作,劝说减少外出活动。如出现不适,尽快送医。
谨防假中暑真心梗
医生提醒,闷热天气易使人心情烦躁、胸闷气短,再加上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易出现胸闷、胸痛的情况。特别要警惕心梗、肺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等直接威胁生命的疾病。预防心肌梗死,建议多补水,少食多餐;控制好情绪;冠心病患者不要搬抬过重的物品。
此外,有些老人及家人错把心梗当中暑。因为中暑和心梗在初期都会有头昏、乏力、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以下3招可帮助区分中暑和心梗。1.判断是否在容易中暑的环境(如高温、高湿或密闭空间)下发病。2.判断出汗的部位:中暑主要是前胸、后背、额头、脖子、腋下等部位出汗,且皮肤温度升高;心梗发作时,出汗部位多在脖子、额头、手心、脚心等处,皮肤温度相对较低,俗称“出冷汗”。3.判断胸闷的轻重。中暑时胸闷相对轻微,而急性心梗是突然发作胸痛,剧烈而持久,伴有全身不适,常有压榨感和濒死感。
盛夏,老年人要注意关注血压。已有高血压者,无论有无症状,均应常测血压,坚持服药,避免血压波动。平素血压正常或偏低者,也要防止血压过低。老年人夏季本易睡眠不好,更要防止过劳、避免熬夜。
空调虽好,贪凉也致病
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提醒大众注意健康使用空调:空调温度不宜过低,开空调睡觉要穿纯棉衣服和盖被子,空调滤网和管道宜定期清洗。“空调病”的症状因人而异。有的人表现为咳嗽、鼻塞、拉肚子;有的人表现为鼻子干、喉咙干、皮肤干;受凉严重的,则可能引发面瘫。很多人也因为贪凉导致腰痛严重。此外,夏季也是右侧肩周炎高发期,因为汽车空调一般在右边。如出现此症状,可在早期进行局部热敷、理疗,若无改善,需及时就医。
除了直吹、久吹空调和风扇外,在乘车、户外乘凉、洗浴、饮酒后,如果风直吹头面部,也容易引起面瘫。提醒广大市民,避暑有道,切勿贪凉。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了口角歪斜,眼睛闭合不全,味觉减退,不能做皱眉、闭眼、吹口哨等动作,不要慌,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大部分的面瘫通过药物及针灸、拔罐等中医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藿香正气水不是万能解暑药
在很多人看来,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胶囊可谓万能解暑药。在户外活动导致中暑,属于中阳暑,服用藿香正气胶囊不对症,中暑也分阴阳。阳暑是指夏天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或长时间户外活动导致。阴暑则因避热贪凉引起,比如极热状态时突然进入空调房猛吹凉风、马上洗冷水澡、吃大量冷饮等,都会使暑湿困于体内,身体难以散热。
如果中了阳暑,出现高热、心烦、口渴、大汗等症状,可遵医嘱选用中成药十滴水和仁丹(婴幼儿、孕妇禁用)。另外,可以喝绿豆汤、荷叶茶及吃西瓜等祛暑。
如果中了阴暑,出现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头身困重、关节酸痛、神疲倦怠、腹泻腹痛等症状,可食用薏苡仁粥以健脾祛湿,或喝点生姜茶温中散寒。藿香正气水属温热类药物,适用于贪凉、贪食冷饮所致的风寒感冒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主要用来理气祛湿和驱寒,适合治疗因避热贪凉引起的阴暑。 李建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