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乡村振兴的鲜明底色 ——陕西汉中市南郑区法镇积极探索丘陵山区乡村振兴之路
陕西汉中市南郑区法镇位于秦岭巴山腹地,是“川陕红色交通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左翼戏剧运动先锋左明的故乡,全镇地域面积17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万亩,林地面积17万亩,辖14个行政村、113个村民小组,人口约1.76万人。近年来,法镇针对区域立地条件较差、交通不便、产业落后、贫困发生率高等瓶颈制约,将发展红色旅游、绿色经济、特色产业作为丘陵山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作为秦巴山区农村生产、生活、生态贯通融合的重要路径,坚持“生态立镇、产业强镇、文旅活镇、善治兴镇”的总体思路和“红色引领、绿色赋能、特色支撑、底色提质”的发展方式,着力打造“产业旺、生态美、乡风淳、百姓富”的茶韵小镇,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秦巴山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探索了路子、夯实了根基、提供了示范。
一、基本做法
(一)红色领航聚合力。法镇立足昔日“红色交通线”和左明革命烈士故居所在地红色文化生态资源,以“红色乡镇、红色文化”定位,以弘扬革命传统、赓续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切入点,紧扣“左明故里、诗画茶乡”主题,着力打造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红色文化传播高地、红色旅游休闲宝地,让红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坚持弘扬红色传统,以党建引领选优配强班子,全镇村“两委”班子换届后平均年龄42.5岁,致富能手、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四类人员”占比67.08%。实施“红色带动绿色”工程,采取党支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公司的模式,全镇14个村的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从2016年的32.2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143.16万元,增幅达344.6%,其中4个村集体积累超过20万元,完全消灭了“空壳村”各村平均收入也从2016年的2.3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10.23万元。成立汉祥茶业党支部,在采摘、加工、包装等领域设立党员先锋岗,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延伸组织触角,助推产业发展。实施优秀人才回引计划,产业带头人培养、党员能人领办产业“双育工程”,培育村级后备干部28名、职业农民25名、党员致富带头人41名,创建家庭农场26个、党员创业示范基地5个,让更多的贤达能人聚集在党组织周围,凝聚助推高质量发展强大动能。
(二)绿色主导促发展。坚守“生态立镇”发展理念,以巩固省级生态镇成果为抓手,统筹推进文明村、示范村建设。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既呵护生态颜值“风景线”,又做强绿色发展“产业链”。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营造绿色环境、培育绿色基地、实施绿色加工,打造绿色品牌建设工程。按照山水绿植戴帽子,山腰种茶缠带子,茶旅融合引路子,药菌烟草多种经营挣票子,稻渔综合种养打牌子的“五子”并举思路大力发展生态绿色产业。积极调整林种结构,加快发展优质高效经济林,做大做强茶产业,打响茶叶品牌。近年来,发展茶产业1. 1万亩,茶产业总面积达到4万亩,可采摘2. 7万亩,茶叶产值达14300万元。种植中药材4. 6万亩、食用菌200万袋、雷竹1500亩,建成20公里乡村旅游环线,打造农家休闲体验带、茶山溶洞戏水观光带、茶韵文化体验带,形成“一路三带”旅游产业链。用足用活“两山银行”平台,整合资源要素、包装提升推向市场,做强茶旅融合,加快硫磺沟温泉、左明红色研学基地等8个项目前期工作,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
(三)特色支撑强后劲。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确定枢纽中心,沿河观光带、茶园观光带、特色水果种植区、稻渔综合种养区、食用菌种植区、中药材种植区以及各村点状发展,形成“一核两带四区多点”产业发展格局。全面开展茶升档、菌扩规、药提质、果培优、渔提效“五大行动”。全力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依托云山、汉祥等4家龙头企业,形成良种繁育、茶园建设、质量品牌、市场营销一体化产业链和稻渔综合种养、特色水果种植等产业,累计发展烤烟700亩、稻渔综合种养900亩、猕猴桃1100亩。统筹整合资产、资源、资金,全镇累计投入项目资金4970万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3个、家庭农场2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1个,规上企业3个、年产值7. 82亿元,限上企业4个、年产值0. 13亿元。2021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3. 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240元。
(四)底色提质展新颜。既抓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面子”,又抓乡风文明、地域文化“内涵”,推动高颜值和好气质双提升。通过修改完善《法镇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加大“五堆十乱”整治力度,实施绿化亮化工程,推行“组分类、村收集、镇处理”垃圾转运机制,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充分利用“党员志愿云呼叫”生态文明志愿者等形式引导全镇群众积极参与共建共享共治,倾力打造“生态秀美乡村”。开设茶乡讲堂、党建小课堂等贴近镇村干部工作、紧扣法镇镇情的教育培训,提升干部“内功”。创建“茶韵法镇”微信公众号,累计推送信息61期172条,使之成为对外展示的窗口和名片。深度挖掘左明红色文化,广泛开展研学、缅怀纪念、学术研讨等活动,着力打造红色教育基地。深度挖掘法慈院、汉调二簧、竹编技艺等文化根脉,举行“弘扬正能量·最美茶乡人”系列人物表彰活动,累计表彰脱贫明星41人、新乡贤9人、道德模范138人、优秀致富带头人14名。用好文化大院、乡村大舞台、“一约五会”“红黑榜”平台,讲好法镇乡土故事,营造淳朴厚道、诚信向善、守望相助、和谐融洽的良好新风尚,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文化力量。
二、主要成效
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天地宽。法镇的制约在山水,潜力在山水,优势在山水,希望也在山水。近年来镇上通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绿色经济,变“短板”为“跳板”、变“阻点”为“支点”,契合秦巴山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顺应山区农民期盼,使法镇镇域面貌焕然一新。
(一)扮靓了山水乡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切入口”。近年来,全镇新栽植绿化苗木132万株,通道、荒山、荒坡绿化率提高了19个百分点;治理河道62. 6公里,新修沟渠84公里,整修水库3座,新建蓄水池1. 7万立方米,铺设污水管网28公里,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提升。老百姓从绿水青山中得到了实惠,思想观念也由过去的靠山吃山转为现在的靠山爱山、养山护山。沙坝村、后河村大力发展精品葡萄和草莓等循环农业、绿色农业、高效农业,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二)助推了脱贫攻坚,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通过挖掘镇域资源禀赋,发展带贫产业有力推动了农民脱贫致富,昔日的“穷山沟”变成农民脱贫致富的“聚宝盆”。镇上采用“政府+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形式探索创新了土地流转、务工就业、茶园托管等六大产业扶贫增收模式,1000余贫困户脱贫致富。法镇村、曹家坝村、桂花村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累计带动3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户年均增收5000元左右。创新“互联网+电商+旅游+扶贫”模式,全镇聚集农产品加工企业4家,发展扶贫基地7个,带动近2000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三)促进了结构调整,成为发展特色农业的“催化剂”。坚持“一村一特色,一村亮点”,通过大力发展红色故里文旅业、浅山林果业、坡顶生态林,促进了休闲旅游、特色农业、健康养生、文化体验等新业态百花齐放。截至目前,全镇新建茶叶加工厂3个、稻渔综合养殖基地6个、猕猴桃基地园区4个、苗木花卉基地2个、特色水果基地2个、食用菌基地3个,特色农业发展优势不断厚植打开了浅山丘陵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窗口,推动了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
(四)提升了社会效益,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纽带”。法镇将发展镇域经济与加强丘陵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一体谋划、统筹推进,加快了路、电、水、网等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推动了文化娱乐、卫生健康等公共服务向乡村的拓展延伸,提升了沟域宜居宜业宜游水平,拓宽了群众就业创业渠道,加快了城乡融合发展进程。改善了山区基础条件。全镇升级改造镇村两级道路近75公里,新建安全饮水工程12处,改厕近1200户,14个村全部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提升了公共服务。全镇新增公共文化广场8处,实现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山区群众走上了柏油路、吃上了自来水、开上了小汽车、住上了小洋楼、跳起了广场舞。焕发了文化活力。汉调二簧、竹编技艺等非遗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给游客带来新的体验;戏曲、说春、婚俗、酿酒、水席等优秀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得到深入挖掘,成为都市居民体验休闲的新热点。
三、经验启示
发展镇域经济,成色在生态。只有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发展生态经济放在秦巴山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统筹推进才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内在统一,把“穷山沟”打造成美丽经济的“七彩带”。 (一)发展镇域经济,落点在农民。只有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变“凹地”成“高地”,农民才能跳出“穷沟沟”。 (二)发展镇域经济,天地在市场。只有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开阔视野、放飞想象,才能把农民从沟底的小块地经济提升到现代农业的新天地。 (三)发展镇域经济,基础在产业。只有建立企业与农户间更加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成为产业链上活力强劲的主体,才能让农民在稳定增收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许多特色产业优势和新兴业态都在镇域,因此城乡融合发展的潜力在镇域。 (四)发展镇域经济,命脉在特色。只有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才能盘活沉睡的资源,把山区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五)发展镇域经济,品质在文化。只有着眼于供给侧,坚持一镇一业、一镇一特、错位发展,才能使“深闺”特产走出沟底、走向市场,避免因产品同质化而陷入盲目开发、无序竞争的恶性循环。不但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山村“塑形”,更要注重挖掘历史人文、民风民俗等文化元素为山村“铸魂”,实现镇域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有机统一,让镇村成为留住美丽乡愁、传承优秀文化、倡树文明新风的重要载体。 (来源:《中共汉中市南郑区委组织部官网》作者:区经贸局党组书记、局长, 原法镇党委书记 张汉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