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健康 >

如何预防先天性心脏病

2022-09-02 14:00:45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是指在胚胎发育时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引起的解剖结构异常,或出生后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如动脉导管未闭在胎儿属正常)的情形。先心病是我国常见的出生缺陷,目前新生儿先天心脏畸形发生率为7‰至8‰。我国每年新出生的先心病患儿总人数为12万至15万。先心病大约有40种类型,其严重程度不一,病情轻微的不需要治疗,而病情严重的需要紧急实施心脏手术,以拯救生命。
       如何预防先心病?
       心脏就像一个肌肉泵,将血液泵出并送往全身各处。刚出生的宝宝心脏很小,和宝宝的拳头大小接近,以后会随着宝宝的成长而长大。胎儿的心脏发育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而心脏发育较关键的时期是在胚胎发育的第2周至第8周。如果孕妇在此期间受到某些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等的影响,很可能导致胎儿心脏发育畸形。其归纳起来有两大方面:
       环境因素:1.物理化学物质,例如孕妇在妊娠早期接触X射线等放射性的物质。2.病毒感染,例如在孕早期(特别是怀孕的第3周至第8周),患风疹、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或者柯萨奇病毒、疱疹病毒等导致的感染。3.药物影响,如在怀孕期间不慎服用非医生推荐的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的抗病毒药物等。4.周围环境污染,如家庭或工作单位装修污染或生活环境周边化学污染等。
       遗传及自身因素:1.近亲婚配是胎儿致畸而发生先心病的高危因素之一。2.家族遗传史。据调查,上一辈中如有患先心病者,后代患先心病的概率大于正常人群。3.孕妇自身患有内分泌系统疾病、糖尿病等。4.孕妇自身的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吸食毒品等。
       自我国全面二孩、三孩政策实施后,新生儿数量增加,应更加重视适龄生育和优生优育。而先心病的预防,对宝宝的健康至关重要。虽然先心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是加强孕妇保健工作,特别是孕早期积极预防风疹、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性疾病,避免与发病有关的高危因素接触,慎用药物,都能起到预防先心病的作用。
       为什么超声已经诊断出宝宝有先心病,医生还建议生下来?
       除极少数无法手术及手术效果欠佳的复杂先心病、伴发多系统畸形合并遗传异常情况外,其余大部分先心病患儿经过治疗后是可以痊愈的,且痊愈后生活质量、寿命和正常人一样。幸运的是,还有一部分简单心脏病在宝宝生长发育过程中可以自愈。因此,建议爸爸妈妈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先心病的类型区别对待。
       为什么先心病手术要选择最佳时机?
       任何疾病的治疗都有一个动态的最佳时机。先心病的最佳手术时机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宝宝所患先心病的类型、年龄、体重、生长发育情况、是否反复呼吸道感染以及所选择医院的诊疗技术水平等。当然,不是所有的先心病宝宝都可以慢慢选择时间,有些患儿出生后需要尽快手术。
       哪些先心病患儿需要急诊或亚急诊手术?
       患有严重肺炎伴心力衰竭或严重心功能不全,经内科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者;法洛四联症伴反复缺氧发作者;室间隔完整型大动脉转位;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特别是伴肺静脉梗阻者;三房心伴梗阻者;严重主动脉弓缩窄、主动脉弓离断;肺动脉闭锁;严重缺氧的先心病;左心室发育不良综合征。
       宝宝口唇不发紫为什么还是先心病?
       有的先心病患儿口唇红润,有的先心病患儿口唇青紫,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不同先心病的血流动力学不一样。通常根据患儿是否出现口周青紫等表现,将先心病分为紫绀型先心病和非紫绀型先心病两类。非紫绀型先心病常见的有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紫绀型先心病主要包括法洛四联症、肺动脉闭锁、大动脉转位等。
       先心病患儿往往存在一定喂养困难,因此身长(身高)、体重可能低于同龄孩子。有些患儿哭闹后(或安静状态下)还可能有面色口唇发紫、活动量偏小、体质差、易患感冒甚至肺炎等情况。
       先心病患儿能参加哪些体育活动?
       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先心病患儿对活动量的要求及耐受力也不同。适量的活动对心脏功能是有益的。在婴幼儿期,患儿的一般哭闹不会影响其心脏功能,但需要注意,紫绀型先心病患儿剧烈哭闹后容易缺氧,家长应及时安抚患儿的情绪,转移其注意力,或者让患儿采取平躺或双腿收向腹部的姿势,以缓解缺氧症状。若患儿的症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紫绀型心脏病患儿和病情危重的非紫绀型心脏病患儿平时应适当限制活动量,尽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无症状的非紫绀型先心病患儿(包含术后恢复良好的患儿)不需要限制娱乐活动和一般性运动。先心病患儿在运动的过程中若出现明显的胸闷、头晕、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和血压下降等症状,需要立即停止运动,尽早就医。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冯瑞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