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超:从医是一种乐趣 更是一种责任
初见朱超,他穿着朴素,言谈低调谦逊,沉稳中带有一丝洒脱……对于从医,他认为:“起初是觉得神秘、再后来就成为了一种乐趣,更是一种责任。”
十年苦读,成就他的医学梦;在骨科领域深耕二十载,面对艰难他仍初心不改,如今,他已成为咸阳较有名气的骨关节病专家。
不为良相 便为良医
朱超出生在旬邑,爷爷是附近乡镇颇有名气的赤脚医生。那时,年幼的他经常跟随爷爷走街串巷、为行动不便的乡亲行医送药,随着年龄的增长,送药的事自然落在了他的肩上,每天放学,爷爷配好药、分包好,让他一一送至患者家里,他常常多嘴问爷爷,每一包药对症什么病……久而久之,他便对一些药的药效有了一定认识。
爷爷不在家时,他经常搬起凳子站在药柜前,学着爷爷配药的样子。记得有一次,一不小心打碎了一瓶药,爷爷狠狠教育他后,语重心长地说:“你长大后,不为良相、便为良医。”那时,他虽然无法理解爷爷所说的话,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当医生。
最终,朱超凭借优异的成绩,如愿考上了陕西中医药大学。
初入陕西中医药大学,每天面对各种医学理论、医疗事务,感觉与理想有点偏差,但随着课程的展开,通过对医学解剖、生理、病理、内外科疾病的学习,朱超感受到人体组成的神奇之处,便一头扎进了医学世界不能自拔。
朱超回忆说,那时,作为实习生的他有幸分到了著名医学专家吴垂光教授科室,刚进科室就是看病历、写病历、办出院,很是枯燥乏味。无意间,他发现科室老师给吴垂光教授汇报病例时都是不带病历,随时汇报,完全把患者的资料记在脑子里,连患者的住院号、籍贯等都记得非常清楚,后来才知道这是教授要求的。那一刻,他折服吴垂光教授的用心良苦,治学严谨。以后的日子,他经常利用周末、晚上,留在科室,以科室为家,看病历、查病人,一丝不敢懈怠,时时不忘教授教导,积极总结临床经验。
良医有情解病 医术无声除疾
2002年,朱超研究生毕业,顺利进入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从此成为一名正式的骨科医生。没多久,他就遇到一次重大挑战,一位关节疼痛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高烧不退,细菌培养没有结果,经会诊多次给药,仍是反复高烧,朱超没有气馁,积极查阅文献,在全国医学论坛发帖求助……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种特殊的病“布鲁氏病”,进入了他的眼帘。很快,朱超便来到病床前对患者进行详细询问。“你家养羊吗?”“羊有没有流产”等等,经过深度询问并核对资料,发现患者所说与布病非常相似,一时间有了头绪,马上抽血送疾控中心,结果阳性,终于搞清楚了,及时准确地给药,很快患者高烧退了、病情稳定了、家属和他都笑了。
后来,凡是科室遇到腰腿痛合并高烧患者,第一时间进行“布病排查”,让很多患者少走了弯路,及时得到治疗。很快,他就得到科室主任、领导的赏识,让刚刚进入骨科领域的他找到了成就感。同时,也让他觉得骨科并不像他当初所想的那样只是一个简单地“开刀匠”,而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治病救人的职业,需要高超的技术和高度的责任感。
从此,他心中也有了一个基本信条——看病容易,看好病难,看好疑难杂症更难,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工作精雕细琢 人生不负韶华
而今,朱超已带教近千名实习生。同时,他带领着团队在我市最早开展膝关节镜下“三入路”手术、3D打印个性化生物型臼杯等手术,给万千骨科病患带去了福音。此外,朱超还加入了中国志愿医生,不计报酬、全力奉献,前往青海玉树,为藏区群众义诊。
面对采访,朱超说,骨科医生虽说手持一把刀,但却是一把双刃剑,掌握得好就是救命利器,掌握不好就是杀人屠刀。而哪种情况下需要开刀,哪些不用开刀,如何开刀效果最好、风险最低、不同病人的开刀结果会怎样?都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实践,然后在经验中积累总结反思。
长路漫漫二十载,朱超一步一步努力跋涉,从一名医者成长为科室带头人。
回望过去,朱超对自己的职业,也有了更深刻认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对他来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深入骨髓的职业精神,为了病患的安康,他矢志不渝、坚定前行。
(来源:咸阳新闻网 文/刘亚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