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陵园拜竭记
2022年4月的一天,风和日丽,我们家属院几个同志一同前往陕西富平县拜习仲勋陵园。一下车就目睹到陵园整体庄重肃穆的风姿,宽畅的通道纵贯大道两旁,松柏成萌,巍峨庄严地座落在县城西北陶艺果林园附近。陵园大门悬挂着“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牌子,给游人一种肃穆端庄、典雅的感觉。园内植有侧柏、龙柏、白皮松、火球树等,把陵园点缀得典雅幽静。习仲勋石刻雕像坐落在陵园中央。座基高砌,恢宏庞大,雕像雄伟。座像后面雕刻着习仲勋夫人齐心书写的习仲勋之语:“天天战斗,天天快乐:奋斗一生,快乐一生。”笔力骄健,流畅奔放。
近年来,人流如织,凡来西安者无不以参观习仲勋陵园为目的,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每年清明佳节,祭扫陵墓者络绎不绝,争相拜谒、献花、祭奠等。游人、青少年争相听取讲解员娓娓动听的介绍,聆听习仲勋平凡而伟大的事迹,不禁潸然泪下,被老一辈艰苦创业、浴血战斗的精神所感动。
陵园东侧,建有习仲勋生平事迹展览室,数十幅图片展示了他一生的主要事迹。庄严肃穆,古朴典雅,没有豪华装饰的五间平房展室,使游人受到一次振奋、朴素、刚毅、不畏艰苦的革命传统教育。
习同志1913年生于富平县,2002年5月24日去世。习仲勋同志不愧为中国共产党优秀的共产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解放后担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届、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习仲勋同志的事迹,感人至深。传奇故事颇多。现摘录几段,略述于后:
1946年10月13日在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同志的直接领导下,陕北保安指挥部副指挥胡景锋将军,率领指挥部全体官员5000余人,在波罗堡起义,这次起义解放了无定河南岸2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和12万人民,为党中央转战陕北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震撼西北,影响全国。波罗古堡旅游区的横山起义纪念馆现已建成并向社会开放。
习仲勋旧居于绥德县城郝家桥,现已建成了纪念馆,并树有纪念碑。1943年习仲勋任绥德地委书记期间,深入郝家桥蹲点调查,发现农民刘玉厚在有限的土地上,经过精耕细作,获得了大丰收,将其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并授予刘玉厚“模范党员劳动英雄”称号,出席在延安召开的劳动模范大会,受到毛主席接见。1995年刘玉厚去世后,习仲励题写了:“刘玉厚同志是陕甘宁边区著名劳动模范英雄优秀共产党员”的赠言。
红色马栏1931年-1949年,历经18年革命光辉历史。红色马栏在旬邑县马栏西河坡的山峁峁上,依势坐落大大小小300多孔窑洞,每一孔都记录着一段红色的传奇故事。有27孔窑洞保存的完好。院中依次映入眼帘的是习仲勋、李先念、彭德怀、汪锋等同志居住过的窑洞,摆放着木柜子、睡过的土坑、用过的油灯、写过字的桌子……。就在这简易的房子里,老一辈革命家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呕心沥血,在不熄的油灯下分析形势,部署战斗,作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决定,迎来了共和国的黎明。
蒲城南寺唐塔,位于蒲城中学内,建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有1387年的历史。由于年久失修,1952年,时任校长张警玄向西北军政委员会负责文化教育工作的副主任习仲勋写了专题报告,建议将南寺唐塔拆除。习仲勋看了报告后,以对保护文物高度负责的精神在报告上批复了“校可迁,不可毁”的意见。由习仲勋提议,在西北军政委员会经济拮据的情况下,拨出专款。1953年进行维修,1954年省文管会派员督修,历时一年,工程竣工,使千年唐塔重现昔日雄姿,并安装了楼梯,供人们参观游览。
习仲勋陵园先后被省委批准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青团陕西省委批准为青少年教育基地,中共渭南市委批准为渭南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富平县的红色旅游基地。
雄伟宽畅而简朴清雅的陵园,深知富平人民热情大度方、淳朴、勤劳的民风。睹物生情,令人浮想联翩,缅怀伟人的丰功伟绩。我们倍感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对老一辈革命者先驱者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详细观瞻两个小时,离别陵园,内心深处仍沉浸在一种沉重的思索中。逝者已去,其高尚的精神情操我们应传承发扬,继往开来,继续奋斗,去完成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理想。作者系陕西丈八文化艺术馆特邀作家 宋登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