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医疗 >

聚焦“5.25”| 抑郁呈年轻化趋势,专家支招如何预防、识别与治疗

2023-05-24 13:17:31

  无论是“寒窗苦读”努力实现大学梦想的莘莘学子,还是即将告别象牙塔迈入社会的准“职场萌新”,青少年正处在快速变化的阶段,身心逐步成熟的同时,也面临着个体认同、集体认同、自我认同、社会认同的多重考验。也正因此,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抑郁、焦虑等成为不可忽视的风险。

  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5月25日“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来临之际,对于怎样看待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正确对待抑郁症治疗,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刘薇教授给出了相关呼吁与建议。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刘薇教授

  诱因:学生群体易陷入“高度内耗”

  今年21岁的林叶(化名)已是一名大学二年级学生,但她关于“高考”的噩梦似乎在过去的几年间从未离开。3年前,她因家庭变故和备考压力等原因患上抑郁症。“那是一段至暗的记忆。”林叶感到自己被一切消极情绪缠绕着,“写不出习题怎么办?睡不好怎么办?影响考试怎么办?高考失利怎么办……”林叶控制不住地感到悲伤,时常不自觉地哭泣。尽管在接受药物治疗后,她坚持完成高考,但成绩却受病情影响并不理想。

  像林叶这样的学生群体并不在少数。中科院心理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在采集的包括青少年和成年人在内的逾19万份总样本中,抽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成年人样本6859份后,结果发现,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其中青年为抑郁的高风险群体,18-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达24.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则显示,大约21.48%的大学生可能存在抑郁风险,45.28%的大学生可能存在焦虑风险。

  “当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转型,社会上往往强调竞争和绩效,而学生群体也过早地被这种模式裹挟,正如人们常说的‘赢在起跑线’、‘从娃娃抓起’。这种压力对于身心还处于成长期的大中学生群体来说,往往是抑郁风险的诱因之一。”刘薇教授对于青少年群体的高抑郁风险进行原因分析,“外界压力还只是一个方面,青少年抑郁症发病原因复杂,还可能因为青少年的神经系统处在生长发育期,抗压能力比较弱。另外,青少年激素水平波动较大,比如女生面临的每个月例假引起的经前紧张,男生的第二性征发育等。”

  识别:关注情绪、认知、行为等多维度信号

  针对青少年群体中颇为严峻的抑郁风险问题,刘薇教授指出,“早预防、早治疗是抗抑郁的关键。家长、老师应多关注青少年情绪、认知、行为和生理层面的变化,这些变化能够提示病情的发生与发展。如果孩子原本较为开朗,最近却变得比较孤僻,可能是情绪出现问题。还有认知层面,比如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变得自卑,特别介意别人的看法等。此外,孩子突然失眠,暴饮暴食、厌食、厌学等行为问题,以及疲劳、头疼、腹泻、肌肉疼等生理层面的问题,可能也是情绪问题的早期征兆。”

  刘薇教授特别强调,部分患者和家长对疾病的认知存在误区,家长觉得孩子只是学习压力大、心情不好,想开了就行了,不可能是抑郁症;而罹患抑郁症的孩子往往陷入“谁也救不了我”的状态,失去治疗的动力,再加上家长的忽略,有些孩子甚至会自伤、轻生。因此,正确认识抑郁症、尽早寻找专业治疗至关重要。

  治疗:残留症状是社会功能恢复的“拦路虎”

  针对抑郁症治疗,国内外权威指南均强调以“获得临床治愈、减少复发风险、改善功能损害、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但临床研究发现,仍有不少患者在经过抗抑郁药物治疗后,会伴随出现快感缺失、动力不足、疲劳、认知损害等残留症状,仅有1/3的患者完全缓解,而残留症状不仅是患者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也严重阻碍了患者社会功能恢复到病前水平,影响其生活质量。

  “林叶在治疗后,便有部分症状残留”。据刘薇教授了解,林叶在三年前首次确诊抑郁症时,已接受过相关药物治疗,服药后虽然悲伤情绪有所改善,不再无故哭泣,但同样也感受不到开心,整体情绪从原先的“伤感”变得“无感”,且依旧有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学习成绩也因病情受到很大影响。这反映其依旧有快感缺失、认知障碍等残留症状,即无法从外界获得正向反馈,其内心也没有动力去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升入大学后,在心理诱因的刺激下,林叶的抑郁症再次复发。

  结合林叶的病情状况,刘薇教授选择了去年刚上市的若欣林(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为其治疗。临床研究显示,若欣林能够全面地缓解抑郁症患者不同维度症状,显著改善常见的残留症状,比如焦虑状态、阻滞或疲劳症状、快感缺失和认知能力等;其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也有助于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提升,更有利于其全病程规范治疗。

  当前公认的单胺假说认为,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三个递质通道活性降低导致抑郁症的发生,且三大递质系统的紊乱会通过影响不同的脑区导致不同的抑郁症状表现。大多抗抑郁药仅对5-HT和NE两个递质有效,但对DA的干预较少,而DA往往与正向情感、动力快感、认知等呈现相关性。临床前研究表明,若欣林对于5-HT、NE和DA均具有再摄取抑制作用。

  刘薇分析表示,“我们把抑郁症状分成负性情绪和正性情绪,患者除了消极、沮丧、哭泣、悲伤等负性情绪的增加,还有快乐、动力等正性情绪的减少,后者就与DA相关。林叶首次治疗后出现正性情绪减少,同时还有注意力集中困难等残留症状,提示大脑的认知功能受到了影响,若欣林恰好能填补这些未满足需求。”

  据介绍,林叶使用若欣林一段时间后,情绪改善明显,逐渐开始感受到开心的情绪,并从外界感知到正向反馈,也不再因为高考失利郁郁寡欢、自怨自艾,而是开始采取积极的行动,备战考研,有信心通过实际行动去改变现状。

  在刘薇教授看来,残留症状是阻碍患者恢复正常社会功能的“拦路虎”。抑郁症患者的症状表现因人而异、“千人千面”,因此,重视患者多维度症状的全面缓解,减少残留症状对正常学习和生活的负面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刘薇教授同时呼吁,社会各方重视与关注、对疾病认知的加深、诊疗理念的进步、创新药物的出现,正在为青少年患者的治愈带来更多希望。“我们期望孩子和家长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朝着我们共同的目标努力——让孩子真正好起来!”(来源:推医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2023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