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健康 >

大咖面对面|传承创新发展,把中医药精髓“搬”进教材

2023-09-01 17:01:42

  近年来,中医药领域的理论、临床、科研创新成果如繁星般璀璨,层出不穷。其中,教材的不断变迁就是中医发展的一个缩影。

  8月12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办的“全国中医络病学教学和教材改编研讨会”在河北石家庄隆重召开。来自全国近40所开设中医络病学课程的高校专家学者同聚一堂,围绕络病理论创新发展和应用、全国络病学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经验分享等热点内容开展研讨和交流。会议期间,《医师报》对话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副院长李平教授和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院长边育红教授,围绕中医药创新发展、成果转化、学科建设展开访谈。整理如下。

  理论传承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络病研究展示中医药现代化科研范本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召开了全国中医药大会,对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推动部署“十四五”期间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

  “国家整体的大环境越来越重视中医药的发展。从创新角度来看,应该把传统理论的传承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从而产生出更好的创新点,服务全民健康。”边育红教授强调,在理论的指导下,总结临床经验,进一步推进药物研发,既能提高临床疗效,也有助于中医药的传承发展。

  “络病理论的创新转化模式值得大力推广。”边育红教授表示,吴以岭教授团队通过40余年的努力,系统构建“络病理论”体系。并以理论创新带动临床实践,在临床诊疗中经过反复实践确有疗效的处方再研发成一系列创新中药,范围覆盖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呼吸系统传染病、肿瘤、前列腺疾病、精神疾病等重大疾病等,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边育红教授指出,络病理论指导下的创新通络药物,如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等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被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发布的多部诊疗指南、专家共识列为推荐用药,也得到了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患者的认可。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年龄相关性疾病,统称为络病。通络药物可以治疗这些疾病,也反向证明了理论的重要性。”李平教授表示,在理论指导下,国内外医学界对络病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也极大丰富了络病理论。

  李平教授指出,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规律的学科,而研究规律的目的是为了治疗疾病,所以医学理论的创新最终要转化成疗效优异、副作用小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但是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新的疾病层出不穷,如新冠病毒感染等。这些新的疾病就需要一些新的理论、假说,及其指导下研发的药物来治疗疾病。在“新病入络”理论指导下,吴以岭教授团队研制出治疗新病的药物,如连花清瘟等,在新冠疫情这场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不是随意的按照老的方法、老的思路组建一个新的药物,那不叫做新药。”李平教授强调,真正的新药应源于其理论对疾病机制的新理解,这种新药才叫做原创的新药。

  “总结理论,用理论指导临床,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实验研究,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手段验证理论,阐释用药规律,研发转化出有效的药物,并通过临床循证研究进行验证。”边育红教授说,创新发展的络病研究模式是非常好的研究范本,希望临床医务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能够学习这种科研范式,从而推动中医药研究发展,助力临床疾病的治疗,促进人才培养的大幅度提高。

  《络病学》教材是最能反映,中医药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将中医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提高临床类别医师的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水平。

  近年来,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就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中医必修课程进行了专题研究。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基本都设置了中医学方面的必修课或选修课。

  “中共中央对医学教育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当下,中国医学生在学习现代医学知识的同时,更应重视中国传统医学的学习。”李平教授说,教材是促进医学生学习中医知识的重要的抓手,是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我们在编写教材时,要把最新的中医理论“搬”进去,以便学生能够通过教材学习,传承中医精华。

  李平教授指出,在目前的中医院校教育中,已经具备了一系列优秀的中医教材,我们要对这些“珍品”给予足够关注。“同时,我们也要明白,中医的教育不仅是中医院校的事,而是中国所有医学院校的事。因此,要把医学院校的中医学教材建设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作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十轮规划教材《中医学》(第10版)数字主编,李平教授表示,我们有责任加强和丰富医学院校中中医学课程的学习和应用,把最新的中医研究成果,特别是将创新性的理论和成果,及时融入到教材中。“把当代中医院士、国医大师的经验、思想及研究成果融入教材中,是我们的目标。”

  李平教授介绍,建国以来,中医学在理论、临床、科研创新方面的成果有很多。《络病学》课程作为中医络病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医络病证治、脉络学说、气络学说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临床课程,是在教材方面最能反应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

  《络病学》教材于2005年出版,2017年再版,且自2006年开设课程以来,目前已在国内40余所高等院校开课,其中本科课程院校33所,研究生院校10所。与此同时,中医《络病学》英文版出版,并在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开设相关课程,促进了中医药学术的国际交流。这些成果的取得,极大地促进了络病理论的推广,也提升了络病理论的国际影响力。

  结语

  络病研究坚持理论创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遵循“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理论假说为指导,以治疗方药为依托,以临床疗效为标准”的学科发展规律,创立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是中医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典范。

  此次“全国中医络病学教学和教材改编研讨会”上,与会者围绕络病理论创新发展和应用、全国络病学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经验分享等热点内容开展研讨和交流,为搭建《络病学》教学的桥梁与平台,探讨络病教学体系建设,提高络病理论的普及推广、转化应用,以及《络病学》学科发展贡献了力量。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和创新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站在新的起点,中医药发展必须要加强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夯实中药研发和产业发展的科学基础,让中医药现代化和创新之路走得更快更好,为人类健康贡献中国力量。(来源:时尚汇  百科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