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健康 >

为何要在三伏天使用“三伏贴”?

2024-06-19 13:50:39

  此文将从什么是“三伏贴”?为什么要在三伏天使用“三伏贴”?怎么样使用“三伏贴”等角度进行阐述!

  定义:三伏贴又名天灸,是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法,源自于清朝,结合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由中药对穴位的刺激,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三伏天的定义、来源与计算,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三伏:由初、中、末伏的统称,由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法的日期相配来计算的。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2024年三伏天时间:

  初伏:2024年7月15日-2024年7月24日

  中伏:2024年7月25日-2024年8月13日

  末伏:2024年8月14日-2024年8月23日

  选择“三伏天”的原因?

  三伏天期间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而庚日又与肺金相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最佳机会,加之精心选取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经及督脉腧穴,温经散寒、燥湿健脾的胃经及脾经腧穴进行敷贴,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故而达到防病治病,冬病夏治的作用。

  三伏贴的理论渊源:

  张介宾: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以为秋冬之计。

  清·张志聪: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宜用辛热温阳饮食以补阳气;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宜用寒凉养阴饮食以补阴气。

  竺道兰:通过药物引阳入里,扶正固本,驱里寒于外而固一身之本。

  《张氏医通》:“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 ,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

  贴敷时间:

  ①一般贴敷2-4小时,小孩一般1-2小时,成人贴敷不超过4小时为宜。古人以三柱香为准则,因一柱香15分钟至1小时不等。故以1一4小时为限。

  ②初、中、末伏,可每伏贴1次,每3-5天,亦可用药1次。故三伏贴可贴:3—10次之间。

  连用三年。

  ③寅时:(3—5点)肺经当令; 卯时(5—7点)大肠经当令

  辰时:(7-9点)胃经当令; 巳时(9—11点)脾经当令

  午时:(11—13点)心经当令; 未时(13-15点)小肠经当令

  申时:(15—17点)膀胱光经当令; 酉时(17—19点)肾经当令

  戌时:(19-21点)心包经当令; 亥时(21-23点)三焦经当令

  子时:(23-1点)胆经当令; 丑时(1-3点)肝经当令

  竺道兰:以上午贴敷较宜,阳气上升之时。也可循经时令贴敷。

  适应证:

  1.年龄:2岁以上的儿童及成人。

  2.疾病:肺系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儿童哮喘、个别冬季发作的过敏性鼻炎等。

  消化系统:慢性肠胃炎、慢性胃炎、胃痛、溃疡病、慢性腹性、小儿厌食、四肢冰冷等.

  妇科疾病:少腹痛、痛经等虚寒疾病。

  等等。

  禁忌证:

  1.妊娠期妇女、月经期女性、6个月以下儿童、哺乳期妇女。

  2.过敏体质。

  3.急性慢性病: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症状严重、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等。

  4.疾病发作期:如正在发烧,咳喘等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

  5.伴吐黄痰、咯血、发烧、咽痛等不适症状。

  6.肺结核活动期伴有咯血的患者等其他热性疾病。

  7.热性疾病:阴虚火旺、里实热、阳亢、久咳肺虚等。

  8.皮肤疾病:有破损,湿疹等。

  9.其他:严重脏器衰竭、严重贫血、精神病、神志不清患者等不宜贴“三伏贴”。

  注意事项:

  1.可能会引起水泡等皮肤反应。

  2.三伏贴不是万能贴,不能代替药物或其他疗法。

  3.贴敷部位尽量不要沾水,6小时内不能洗澡。

  4.勿洗冰水澡、游泳。

  5.治疗期间:忌烟、忌酒(红、白酒、啤酒等酒类)生冷食物、饮品、甜食、油腻、海鲜及蒜、葱、洋葱等刺激食物、勿食反季水果、夜间禁饮食、勿熬夜、畅情志。

  6.勿吹空调,风扇。(过度)

  7.贴敷前保证身体洁净。

  8.勿剧烈运动。

  9.多饮白开水。

  10.其他。

  正常与不良反应:

  正常反应:贴敷后,局部出现轻微灼热、痒感,局部皮肤微红或色素沉着这属于正常现象,不影响疗效。如出现大量水疱,有痒、灼痛难忍等现象,患者立即去掉药膏,并用清水冲洗,禁止抓挠,一般可自行痊愈。贴敷之后可能出现皮肤留下中药的色素沉着,属正常现象。

  不良反应:①过敏性休克。②皮肤损伤:个别严重的病人可以在贴敷局部遗留下永久瘢痕。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三伏贴,勿盲目从众)          (来源:韩城市中医医院针灸康复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