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民生 >

助残增收他们在行动一一来自四川营山县王兰辉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助残事迹报道

2024-07-16 16:33:18

       这是一个罩上耀眼光环的群体,他们有一个闪亮的名字:“劳动模范”。2011年,王兰辉荣膺国务院表彰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享受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待遇。2015年6月,王兰辉担任县残联理事长。2016年3月,“王兰辉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成立,共有全国、省、市、县劳模8名。除王兰辉为健全人外,其余劳模均为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残疾人。
       他们以服务残疾人为为核心,积极开展比学习、比贡献、比创新,做合格劳模的“三比一做”活动,切实做到劳模示范引领作表率,助残、帮残、带残求作为。2021年12月,该工作室被四川省总工会命名为第五批“四川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真情扶持  建设9个劳模助残增收示范基地
       7月6日,笔者来到营山县骆市镇竹林社区劳模助残增收示范基地的建春酒坊,标准的生产车间、香醇的发酵味儿……熟练的工人们正在严格按照标准酿酒。
      建春酒坊的创办者王建春,1995年外出打工致残。1997年拜师学习酿酒技术,1998年3月回到家乡,租赁400余平方米闲置厂房从事白酒酿制,并成立春芳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蔬菜、高粱等种植业。王兰辉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组织王建春赴省农科院泸州水稻高粱研究所、泸州老窖酒业集团拜师学艺,并邀请省农科院泸州水稻高粱研究所丶二级研究员、著名品酒大师唐亚明到建春酒坊现场指导,提高出酒率和质量。积极争取县残联、县总工会、县劳模协会支持,特别是营山县圣新天然气公司捐资3万元,用于更新设备、提升酿酒工艺。
    “王兰辉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对我巴心巴肝地帮扶,酒坊实现了从卖散酒到卖品牌酒的转变,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发展信心。今年,我家示范种植高粱120余亩,带动残疾人家庭“订单”种植高粱270余亩,实行保底价收购,既解决了酒坊原料短缺问题,又为残疾人家庭增加了收入。”王建春激动地说。
      走进营山县东升镇三官村一线残疾劳模唐春榕的佛手、李子种植基地,看到一株株佛手呈现出花果同树的奇观——有的花正开,有的果拳头大。一株株李子树长得郁郁葱葱,李子刚采摘完毕。“今年,是一个丰收年。李子基地采摘李子5万多斤,实现销售收入16万余元。8月,佛手开始进入采摘期,直到11月结束。我公司与一家酒企合作,开发了保健佛手酒,有效提升了佛手种植效益。”唐春榕难掩心中喜悦。
       唐春榕过去在福建做生意,2017年10月返乡,在东升镇三官村、朝阳村流转大片荒山荒坡,成立四川蜀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佛手、黄精、李子等种植。“王兰辉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积极为我们基地提供技术指导,积极向县劳模协会反映困难和问题,争取到县总工会、四川新润丰食品有限公司解决资金9万元,县应急管理局提供了价值8.6万元物资,帮我度过难关。”唐春榕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帮扶恩!要是没有大家的真情帮扶,就没有企业今天的发展景象。
       据悉,3年多来,王兰辉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在骆市镇竹林社区、小蓬社区、双溪社区、圣水村、望君村、千佛村指导创建了9个劳模助残增收示范基地,协调价值   18万元的帮扶物资,帮助争取项目资金  60万元,培训技术  165 人次,还积极提供信息服务,激励残疾人创业者把基地做大做强。共完成创新课题和攻关项目   11项,创新成果   8 项,转化应用节创经济效益1200余 万元。
       创新机制  帮助360户残疾人家庭稳定增收
       7月6日,王兰辉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衔人来到骆市镇圣水村  5组七旬村民王贤兵家,他的妻子郭润兰是一名视力残疾人。王贤兵带领王兰辉仔细察看农作物长势,高粱穗大粒多,黄精长得郁郁葱葱,行间杂草除得精光,粗壮的玉米杆上长着壮实饱满的玉米棒子,两人不时相互交流种植技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感谢你们提供种子、化肥、农药,还给予技术指导,让我这个种田‘老把式’学到了轻简栽培新招式,尝到了科学种田的甜头。今年,我和老伴在家种植了3亩黄精、1.5亩高粱、3.5亩玉米,不仅品种好,而且产量高,一年下来能稳赚3万元。”王贤兵激动不已,有王兰辉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作后盾,咱们种田增强了自信,实现了轻松赚钱。
       当天一大早,骆市镇三溪村5组花甲残疾村民于建春,将采摘的180多斤豇豆,运到营山县城东门口农贸市场,以每斤3元的价格销售给菜贩,回到家还不到上午9点半钟。
       “我家分三批种植了6斤豇豆种子,6月下旬,豇豆开始上市,每天销售量都保持在近200斤。我和老伴留守在家,主要种植黄瓜、苦瓜、豇豆、丝瓜、萝卜、莴笋、菜薹等蔬菜,以及鲜食玉米、生姜,单季面积10亩。”于建春说,得益于王兰辉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技术指导,推行轮作套种与立体栽培模式,还无偿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年收入7万元没问题。
       3年多来,该工作室各位劳模进村入户,深入残疾人家庭摸实情,量身定制残疾人家庭个性化帮扶服务方案。积极争取帮扶物资、资金,积极落实各种惠残政策,让有意愿、有条件参与建设的360户残疾人年增收2000元以上。
       在创新增收机制方面,选择性价比高的高粱规模种植,采用“订单回收产品”方式,解决销售难和本地原料短缺问题;推广黑糯玉米、黄精、燕白黄瓜、韩国萝卜、中科三号鲫鱼等新品种,有效提高产量和品质;通过建立微信群、对接电商公司、县城蔬菜销售商,增加产品销量和效益。
       在创新服务机制方面,针对部分残疾人缺劳力、缺技术问题,对高粱、蔬菜种植户实行“代”育苗,对养鸡圈舍、鱼塘设施损毁的养殖户实行“代”建;对病虫防治困难的农户,实行专业队伍“代”防等措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在创新帮扶机制方面,推行“1+N”模式,工作室每位成员联系3-5户进行精准帮扶,帮助他们实现稳定增收目标;采取“技物”结合培训的方法,为残疾朋友无偿提供优质雏鸡、鱼苗和高粱、果树苗等物品,通过专项培训、现场培训、跟踪答疑等方式,达到学已用之、用出效果的目的。对生产发展好、示范效果好的残疾人优先推荐到有关部门表彰奖励,优先纳入相关部门到基地开展慰问的对象。
     励志教育  有效提振残疾人干事创业精气神
   “ 我患上肢残疾病后,没有消沉,更没有颓废,而是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由于工作成绩显著,1991年被国家人事部、民政部和中国残联评为首届‘全国自强模范’,2015年被认定为四川省劳动模范,2016年,我被吸收为王兰辉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成员。 在全国劳模王兰辉的带领下,我在‘1+N’精准帮扶、劳模助残增收示范基地建设、残疾人创业指导、残疾人就业、残疾人救助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前不久,王兰辉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成员廖进先在营山县安化乡宣讲残疾劳模先进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在场每一个人。
       聆听报告的残疾人纷纷表示:“每位残疾劳模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听了他们的先进事迹宣讲,让我们对以后的生活充满了希望,让我们认识到残疾人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幸福生活,我们一定不辜负劳模的良苦用心,努力把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更充实。”
       据了解,为鼓励残疾人大胆走出家庭、融入社会,积极创业就业,活出精彩人生,王兰辉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每年利用“助残日”、“肢残人日”等节日和培训活动,组织侯方杰、胡松全、唐春榕等残疾劳模赴乡镇、村组开展励志宣讲,由他们现身说法,分享自立自强的先进事迹和艰苦奋斗的创业故事,增强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信心,有效激发创业热情,不少残疾人发自内心喊出了“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响亮口号。
      骆市镇三溪村残疾人杨建华,以专合社为带动,“订单”种植优质水稻、高粱、蔬菜等,发展种、养、加产业,户均增收近千元。骆市镇小蓬社区残疾人杨琼碧,规模种植高粱、苦瓜、黑玉米等经济作物,廖进先推荐其儿媳妇到附近服饰配件厂务工,家庭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 朗池街道狮子村残疾村民陈伟在灵鹫镇青山子村种植水稻150亩、莲藕200亩、养鱼150亩,种菜20亩,带动群众一起增收致富……
      “王兰辉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从扶志入手,充分挖掘残疾劳模的先进事迹,用身边人讲身边事,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不断激发困难残疾人勇敢面对生活挑战和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营山县劳模协会会长白登良表示,“甩掉‘等、靠、要’,扶起精气神。”营山城乡大地,残疾人就业创业热潮涌动,一股强劲的残疾人就业创业之风扑面而来。(来源:四川营山县  彭杰 许贤富 张德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