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健康 >

弘扬中医文化|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医智慧之立秋

2024-08-06 14:47:31

  立秋,是秋季的起点,却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民间素有“热在三伏”,其中一伏就是“秋后一伏”,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总体而言,入秋以后,气候逐渐干燥、凉爽,但初秋短期的回热还容易引起气温忽高忽低、冷热多变,昼夜温差逐渐增大,老人、小孩等体质较差者难以适应多变的天气,很容易患上感冒、发热、咽喉炎、腹痛、腹泻等多种疾病。

  《管子》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立秋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等方面,皆以“养收”为原则。

  饮食原则:

  盲目的过早贴秋膘会加重胃肠负担,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立秋过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恢复,部分人便萌发出“贴秋膘”的想法,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弥补夏季清减的体重,为冬季增强抵抗力打下基础。但从中医养生角度来看,盲目“以肉贴膘”的方式并不可取。虽然时至立秋,但全国大部分地区依旧处于最热的第三伏,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人体的胃肠功能仍然较弱,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若此时进食太多肉类反而会增加胃肠负担,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结果适得其反。而且,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或者老年人来说,盲目“贴膘”反而容易导致一些疾病复发或加重。

  秋季燥邪当令,容易耗伤津液,出现皮肤皲裂、口鼻干燥、口渴咽干等症状。《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指出,“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饮食当坚持“少辛多酸”的原则,以清润、收敛为主。尽量少吃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散之品,多吃一些甘味、酸味的滋阴润肺之品,如蜂蜜、银耳、雪梨、百合、荸荠、甘蔗、莲藕等,还可辅以沙参、麦冬、石斛、木耳、百合等养阴生津润肺的中药煮粥煲汤饮用。

  同时还应注意,秋季大量新鲜水果上市,瓜果虽好,但应谨记“秋瓜坏肚”,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应有所选择和节制,以防损伤脾胃阳气。糖尿病患者更应少吃过甜的水果,尽量以西红柿、黄瓜、萝卜等蔬菜代替,以维持血糖稳定。

  精神情志、运动推荐:

  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悲忧容易损伤肺气,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情绪的耐受性下降,容易产生悲忧情绪。如何化解这种秋季的肃杀、悲凉之气,远离忧郁呢?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情志调摄上,要培养乐观情绪,保持内心平静。神志安宁,以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以顺应秋季的容平之气,正所谓“气定则神闲,神闲则性静”。

  我们应保持内心宁静、心情舒畅,切忌情绪大起大落,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有时心神消耗的气血,比身体劳作更多,因此不要让自己的心思太辛苦。遇伤感事则主动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可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并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不妨多去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登山、旅游等,以消解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如条件允许,可以外出旅游,怡情舒心。其中登山活动有益于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增强心脏收缩力和肺活量,也能很好地改善消极沮丧的情绪。

  起居调整:

  经过夏季的持续高温炙烤,人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出现心烦、焦躁、易怒等“情绪中暑”状况,造成人体能量消耗透支。而立秋之后气温由热转凉,人容易因身体能量消耗过多而出现疲软、困乏等状况,并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同时,立秋之后午休时间减少,加上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偏大,睡眠时间和质量下降。为摆脱这种不良的状态,需要在日常生活、起居饮食等方面进行调整,提高抗病能力。

  应开始“早睡早起”的作息规律,晚上9~10点入睡,早晨5~6点起床比较合适。此时,早睡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以应秋气之清爽,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可以让全身的经络得到休养和休息,增强人体的正气,延缓衰老。

  穴位保健:

                                                                                                                                                                                                                                                                     (来源:韩城市中医医院内、儿科供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