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独秀出,妙“手”传医魂
他一到中心卫生院工作室,患者就会多得排成长队;他一到病房,病房里就会多出一份亲人般的陪伴。一位患者在三伏天来回乘车3个小时,只为把亲手制作的锦旗和自家地里的新鲜水果当面送给他,多少人一听到他的名字,立马就会竖起大拇指!
他就是一个农民身份的中医主治医师——薛千林,一个人干一个科室,收入占到中心卫生院60%。
70年代初,薛千林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弱冠之年,他的弟弟考上了中医学院。那年,他热血沸腾,自费报名了一家中医学院,从此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同事眼中,工作中他手端针灸盘,针不离手,忙碌在病房;工作之余书不离手,办工桌旁边总放着一摞古老的中医书籍。曾经有一段时间,新入职的同事对他感到十分惊讶,“我以为他为备考而看书,可是奇怪了,考完试,他还是坚持天天看书,后来在他身上,我明白了持续学习的重要性,这种学习精神激励着我们年轻人。”
他既是学术中人,也是问题中人。常常思考着如何让病人少花钱,还能看好病的“药方”,不断带着问题从书中找答案,常常以几元钱的中医小偏方解决患者烧伤、外伤等大问题。从医路上,他诊治过的患者不计其数,收到的锦旗从办公室挂到了楼道。
如今,前来陕西省韩城市芝阳镇中心卫生院找他的患者,要么电话预约,要么找熟人托关系,为何他的工作室备受追捧?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过去,他被誉为“神医”。薛千林是土生土长的韩城人,在曾经以“医”为生,难以养家糊口的日子,他依然坚持不收出诊费,利用一根银针,一把草,自采、自种、自制,发挥中医药简、便、廉、效的优势,以中医人独有的情怀用心用情服务群众。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他骑着自行车,随身携带着针灸针具穿梭在辖区的沟沟峁峁,曾“死马当作活马医”,将多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彼时,他与山区不少群众结下一世情缘,群众称他“神医”。后来无论他走到哪,病人就追到哪!
如今,他被称作“神奇”。从乡村医生到中医主治医师,数年来,他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实践,掌握了多种常见病的诊治方法和多种中医适宜技术的运用,病种之“全”和覆盖患者人群之广,在众多基层卫生院着实鲜见。尤其是近年来,在传统针灸基础上,他总结出独特的手针在治疗心脑血管康复方面,被患者称作“神奇”。就此一项技能吸引了不少康复的患者。
薛千林认为患者相对多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利于群众看病就医的好政策及中心卫生院提供的好平台。“关键是药品零利润、零差价,还有基层合疗报销比例也高”。他说,“先把人做好了,再说给人看病,还有一定要让患者少花钱,看好病很重要。”
医不在名,效好则明
脑血管动脉瘤患者孙清民,在省级医院实施手术后回到韩城,手足麻木,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哈喇不断。康复初期,儿子担心在当地康复治疗达不到预期效果,欲在西安找一家医院,但是高昂的医疗费和食宿等诸多不便,让家人望而却步。后经邻居和叔父劝说,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与母亲推着轮椅上的父亲来到了薛千林工作室,没想到这一试,薛千林竟成了“一家人的救命恩人”。
详细了解患者及家庭情况后,薛千林的治疗原则是:以醒脑开窍疏通经脉,传统针灸配合手针治疗效果最佳。理论是:乾卦主督脉,主脊柱骨髓相关的病症;坎卦主水,主肾,主与骨及髓和大脑相关的病症;震封主动,主与运动相关的病症;巽主风,风善行数变,易袭阳位,头易受之。
他在患者手上分别取穴乾卦、坎卦、震卦、巽卦四个穴位,结合传统针灸进行针刺,同时给予中医汤剂。
就这样,一个疗程下来,患者恢复状态良好,坚持两个疗程,患者在妻子搀扶下可缓慢行走,可与人简单交流,精准有效的治疗重燃了患者对生活的希望。妻子高兴地说:“没有想到,他能恢复得这么快,薛大夫的针灸手法真是名不虚传,就是‘神’!他是我们一家人的救命恩人,一辈子都忘不了!”
药不在贵,对症则灵
有一次,一位50多岁的高姓患者,得了重感冒,鼻涕横流,浑身乏力,来到薛千林工作室时,一句又一句说,“薛大夫,你给我开些好得快的药,要立即能见效的,地里头一大堆农活还等着要干呢。”
薛千林说,只要给患者用药中加上“强的松、布洛芬”之类的药,一两天,症状就会有一个大的改观。但是,时间长了,可能会刺激胃肠功能,引起相关不适症状,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患者身体健康。
他耐心地给患者打比方、讲道理,中成药、中药汤剂看似效果慢,实则快,且副作用小,可从源头上调理身体的内环境,最大的优点是病情不易反复发作。患者康复后说,花少钱一样能看好病,并给他起了一个名字,“不用激素药也能看病的好医生”。
“在基层,治好病,交真心,群众便会把你当亲人”。薛千林说,乡亲们的需要、认可和信赖,是他坚守基层全科医生岗位的意义和最大价值。
三十载初心不改,“医”心为民使命不移。在平凡岗位上薛千林挥洒着中医人的汗水,坚守“健康守门人”的初心本色和神圣使命,像蜡烛一样燃烧着光和热,把博爱的情怀默默奉献。( 严 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