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健康 >

弘扬中医文化|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医智慧之处暑

2024-08-20 14:03:23

  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时间点为公历8月23日,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暑节气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黄河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

  处暑节气的习俗

  处暑节气期间,民间有许多习俗活动。

  祭祖迎秋:处暑前后,人们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如竖灯篙、放河灯等,以祭祖和迎秋。‌

  煎药茶:自唐代以来,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人们会去药店配制药方,在家煎茶备饮,以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

  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流,以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民间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在一些地区,如浙江省沿海,会举行一年一度的开渔节,庆祝渔业丰收。

  处暑节气的农事活动

  处暑节气是农业收获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候,水稻、玉米等农作物逐渐成熟,农民朋友们需要及时收割。同时,处暑期间也是预防秋旱的关键时期,需要抓紧蓄水、保墒,以防止秋种期间出现干旱。在农谚中,有“处暑高粱遍地红”、“处暑十日忙割谷”等说法,反映了处暑节气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的关系。

  处暑时节的养生知识

  1. 起居养生:处暑时节,人们应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以适应“秋乏”。此外,午睡也是处暑时的养生之道,有利于缓解秋乏。

  2. 饮食养生:处暑时节,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少辛多酸,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莲子、秋梨、鸭子等,少吃或不吃辛辣、煎炸食物。此外,多喝水也是对付“秋燥”的好方法。

  3. 运动养生:处暑时节,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可较夏天适当加大,宜选择慢跑、太极拳、五禽戏、做呼吸吐纳、扩胸运动等,以似有汗出但不疲倦为度,有助于机体内气血通畅。早晚天气凉爽,运动时间选择在一早一晚比较适宜。

  4. 情志养生:处暑时节,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因此,在情绪方面,要保持乐观、神志安定,凡事不躁进、不亢奋,也不畏缩郁结,让自己处于一个平和的状态。

  5. 特别注意事项:处暑时节为冷热交替之季,自然界的阳气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因此,人们应注意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或过度保暖。同时,要注意胃部保暖,以防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

  处暑节气高发疾病概述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天气开始由热转凉。然而,这段时间也是多种疾病的高发期。

  1. 乙型脑炎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在处暑时节,由于气温仍然较高,但早晚温差大,这种环境有利于蚊虫繁殖,增加了乙型脑炎的发生风险。因此,预防乙型脑炎的关键措施包括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

  2. 感冒处暑时节,天气开始转凉,早晚温度较低,这使得人体容易受到感冒病毒的侵袭。特别是在中午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的天气条件下,公众需要特别小心感冒的发生。

  3. 心脑血管疾病秋冬季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中风等。在天气由热转冷的过渡期,如处暑节气,由于气温变化大,人体新陈代谢缓慢,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容易导致血压升高。此外,心脑血管病人身体受冷空气刺激,血管骤然收缩,易导致血管阻塞,血流供应中断,血液流通受阻,使血管内的毒性物质不易排出,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和复发。

  4. 呼吸系统疾病处暑节气后,气温逐渐降低,这可能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特别是对于那些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人群,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他们需要特别注意保暖,避免与过敏因素接触,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5. 皮肤感染秋季蚊虫叮咬后容易出现红肿和瘙痒,如果搔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疮等皮肤感染。因此,在处暑时节,应注意防止蚊虫叮咬,被叮咬后不要搔抓,并适当使用风油精、清凉油等药物消肿止痒。

  6. 秋燥相关疾病处暑节气后,天气逐渐干燥,容易引发一系列秋燥相关的疾病。这包括鼻燥、口干、咽干不适、咳嗽少痰等症状。对于那些患有慢性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的人群,秋燥可能会导致病情复发或加重。因此,在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煎炸食物。

  结论

  综上所述,处暑节气是一个多发疾病的时期。为了预防上述疾病的发生,应该注意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饮食营养均衡,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此外,还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灭蚊防蚊、预防接种、避免接触过敏原、注意保暖等。( 来源:韩城市中医医院外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