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健康 >

弘扬中医文化 | 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医智慧之秋分  

2024-09-23 17:38:46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 9 月 22 日、23 日或 24 日。

  一、天文特征

  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此后,随着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则相反。

  二、气候特点

  1.气温逐渐降低:秋分时节,天气开始转凉,气温逐渐下降。北方地区早晚温差较大,人们开始感受到明显的秋意;南方地区气温也有所回落,但相对较为温暖。

  2.降水减少:秋分后,降水逐渐减少,空气变得较为干燥。此时,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预防秋燥。

  三、气候与人体的关系

  秋分时节,气候逐渐由热转凉,自然界的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也随着自然界的变化,阳气逐渐内敛,阴气逐渐旺盛。此时,人们的生理活动也应顺应这种变化,以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四、养生原则

  1.养收为主:秋季养生应以“养收”为原则。在生活起居上,要早睡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2.滋阴润燥:秋天气候干燥,容易损伤人体的津液,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因此,秋分养生应注重滋阴润燥。可以多吃一些具有滋阴润燥作用的食物,如银耳、百合、梨、蜂蜜、芝麻等。

  3.适度进补:秋季是进补的好时节,但要注意适度,不可过度进补。可以根据个人体质,选择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如鸡肉、牛肉、羊肉、鱼虾等。同时,也可以适当食用一些中药材,如人参、黄芪、枸杞、山药等,但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五、疾病预防

  1.预防秋燥:秋燥是秋季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预防秋燥,除了要注意滋阴润燥外,还应多喝水,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可以使用加湿器等设备。

  2.预防感冒:秋季气候多变,早晚温差较大,容易引起感冒。因此,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同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3.预防肠胃疾病:秋季是肠胃疾病的高发季节,主要是由于天气转凉,人们的食欲增加,容易暴饮暴食,或者食用一些生冷、油腻的食物,导致肠胃负担加重,引起肠胃疾病。因此,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

  六、中医调理方法

  1.艾灸:秋分时节,可以艾灸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位,以起到温阳散寒、健脾益胃、补肾固精的作用。

  2.按摩:可以按摩涌泉、太溪、三阴交等穴位,以起到滋阴补肾、润燥生津的作用。

  3.中药调理:可以根据个人体质,选择一些具有滋阴润燥、健脾益胃、补肾固精等作用的中药进行调理,如沙参、麦冬、玉竹、石斛、山药、茯苓、芡实等。(来源:韩城市中医医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