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光学算法守护儿童视力”:专访AB-800眼科光学生物测量仪研发负责人——屈值
采访人:候耀晨
受访人: 屈值,北京光华眼科医院智能软件研发负责人
引言
在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高达五成、视力健康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一款集快速测量、风险预测、干预评估于一体的眼科设备——AB-800眼科光学生物测量仪,正悄然改变着眼科诊疗的效率与模式。我们有幸专访了这款设备的核心技术研发负责人——屈值女士,听她讲述这段从“0”到“1”的创新征途。
“我只是希望,医生可以更快、更准地做出判断”
记者: 屈女士,请问是什么契机促使您开始着手研发AB-800这款设备?
屈值:
2018年前后,我在北京丰联嘉悦丽格眼科诊所参与了一项青少年眼轴发育追踪研究。那时我们使用的是进口设备,不仅昂贵、数据兼容性差,而且检测时间长、孩子很难配合。每次筛查几十位儿童,都要医生、护士一起上阵,非常吃力。这让我萌生了一个想法:能否结合我们团队的软件算法能力,开发出一款更适合中国儿童、同时又智能、高效、亲和力强的眼科测量仪?
“从临床走来,就知道什么是真正有用的功能”
记者: 您提到结合“软件算法能力”,AB-800的研发思路与其她产品有何不同?
屈值:
我们以“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为原则设计。与其堆叠功能,不如解决刚需。比如,AB-800首创了免散瞳远视储备预测模型,这是基于我们在数千例中国儿童数据基础上训练出的机器学习模型,可预测孩子是否存在近视高风险。
这项功能曾一度被质疑,“不用散瞳怎么可能判断远视程度?”但经过两年的模型优化与临床对比验证,我们将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5%以上,打消了医生的疑虑,真正实现了“校园可筛查,临床可量化”。
“最难的,不是光学设计,而是让微弱信号说话”
记者: 技术上有哪些关键的突破?
屈值:
AB-800采用了自研长距离可变光学延迟线设计技术和信号反相设计技术。通俗讲,我们把过去“听不清”的信号,变成了“信噪比高、清晰可辨”的干涉数据。尤其是在测量儿童晶体厚度和前房深度时,我们实现了nW级微弱信号的提取,填补了国产设备在这方面的技术空白。
“一台设备,不只是测量仪,而是医生的‘预判系统’”
记者: 除了测量,AB-800还被称为“近视管理工具”,请问它是如何实现的?
屈值:
我们内置了眼轴生理性增长百分位曲线,以及眼轴变化趋势可视化系统,医生可以追踪不同时间点的眼轴变化,标注干预措施(如配镜、角膜塑形镜等),系统会自动生成趋势图和干预效果对比。尤其是在评估干预疗效方面,AB-800是少有能实现精准量化反馈的国产设备。
“国产设备,也能进入高端临床场景”
记者: AB-800目前在行业内的应用情况如何?
屈值:
目前,AB-800已在北京光华眼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长沙爱尔眼科医院等多家机构投入使用,覆盖了近视筛查、屈光术前检查、儿童眼科管理等多个场景。多个专家团队也在我们的基础上撰写论文、提出技术共识。同时,我们也与医疗设备企业展开合作,把AB-800的算法平台开放出来,集成到其她智能化眼科设备中,实现多产品协同。
“科研之外,愿守护更多孩子的光明”
记者: 最后,请问您对国产智能眼科设备的发展,有什么期待?
屈值:
我们正处于一个医疗智能化和国产替代并行的时代。眼科作为高技术密集型科目,过去很依赖进口设备。但我相信,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与临床融合,国产设备也可以站上国际舞台。希望我们做的每一次创新,最终都能帮助医生少走一步弯路、让孩子少近视一度,这就够了。
结语:
从工程细节到算法模型,从一线临床需求到智能交互设计,屈值女士和她的团队始终以实用主义精神为导向,凝聚多年技术积累与临床洞察,推动国产眼科测量设备实现了一次关键性跃升。AB-800不仅填补了国内在多项关键技术上的空白,更在精准测量、可视化分析和智能预测等多个维度达到国际先进、部分技术指标甚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屈值女士所打造的,不仅是一台设备,更是一整套融合AI算法、大数据建模和临床评估逻辑的“智能近视防控系统语言”,正在被越来越多临床专家和科研机构所采纳和推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