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预防新冠
首页 > 食药 >

福建炮仔梅:闽地药食文化的活化石

2025-06-11 09:21:34 健康导报 佚名 6006

  在福建漳州的青山绿水间,不仅诞生了驰名中外的国药片仔癀,更孕育着一味传承百年药食珍品——炮仔梅。它从清末药局的药柜中走出,历经家族传承、时代沉浮,最终在现代重焕生机,成为闽地医药文化中一颗独特的“活化石”。

  ​​源起:清末药局的“梅阿精”与两位医者的相遇​​

  故事始于清末漳州的“天益寿药局”。彼时,这座药局以名医荟萃、药材精良闻名,其中“梅阿精”作为镇店之宝,凭借清热养肝、预防疫病的显著功效,成为百姓信赖的“春令抗疫方”。而真正让“梅阿精”蜕变的,是一位王姓学徒与杨氏家族的相遇。

  王姓学徒天资聪颖、勤勉好学,很快掌握了“梅阿精”的炮制技艺,更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药理经验,成长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青年医者。后来,他与漳州另一名医世家——片仔癀传统技艺的世代传承人杨氏结为夫妇。杨氏自幼精通药理,对炮制工艺有着独到见解。一次偶然的试验中,二人尝试将片仔癀的特殊炮制技艺融入“梅阿精”的炼制:片仔癀的“双向炮制”(既保留药材本味,又激发深层药效)与青梅精的“熬炼炮制”法结合,竟意外让梅精的药性更温和持久,功效大幅提升。尤其在防治疫病、调理肝病上,展现出“清而不寒、补而不燥”的独特优势,一时声名鹊起。

  ​​命名:“炮仔”二字,药用级青梅精典范诞生

  为与市面上的普通“梅阿精”区分,王氏夫妇以“炮制”之义为核心,结合闽南语音译,将改良后的青梅精命名为“炮仔梅”。“炮仔”二字,既是对传统炮制技艺的致敬(闽南语中“炮”即“炮制”),也暗含“小而精”的巧思——如同匠人精心打磨的“小宝贝”,承载着医者仁心。

  此后,“炮仔梅”以独特的疗效在闽南地区扎根。据王氏后人回忆,早年乡邻染春瘟时,家中常备一小瓶炮仔梅,温水冲服后便能缓解症状;更有老人说:“那时候,炮仔梅比米粮还金贵,是全家人的‘护肝符’。”

  ​​沉浮:从侨乡信物到时代记忆​​

  民国时期,随着南洋贸易兴盛,无数闽南侨胞下南洋谋生。“炮仔梅”因便携、耐存、功效显著,成为他们随身携带的“乡愁药”,更在南洋华人圈中广泛传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华人家庭将其视为“居家必备”:孩子积食、大人熬夜、老人肝火旺,皆靠它调和;甚至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许多侨胞靠它扛过了疫病。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医药体制进入集中统筹阶段,大量地方名方因生产标准、渠道限制逐渐淡出市场。“炮仔梅”也未能幸免,从热销名方退为老一辈的“茶余记忆”。但王氏后人始终未放弃这门技艺,坚持小批量手工制作,只为让老手艺“不断根”。

  ​​新生: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碰撞,再续传奇​​

  进入21世纪,随着健康消费理念回归与传统中医文化复兴,“炮仔梅”迎来转机。在漳州政府与民间力量的支持下,王氏后人联合现代科研团队,在保留传统炮制精髓的基础上,创新引入“低温浓缩萃取”“分子级提纯”等技术——既避免了高温破坏青梅活性成分,又提升了有效成分的纯度与吸收率。

  从清末药局的一剂验方,到南洋华人的“护身符”;从家族传承的手艺,到现代科技赋能的健康品牌——“炮仔梅”的百年故事,不仅是一味药的成长史,更是闽地医药文化“守正创新”的缩影。它用青梅的酸涩与甘润,写就了医者仁心的温度;用百年的坚守与突破,诠释了传统中医药在新时代的生命力。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2025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