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坠积性改变”是“坠积性肺炎”吗
卧床患者,特别是久卧患者在进行胸部CT检查时,影像科医生常常做出如下描述:双肺下叶背侧可见高密度影。奇怪的是有的诊断为肺部坠积性改变,有的诊断却是坠积性肺炎。他们是一个意思吗?
什么是肺坠积性改变?
肺坠积性改变通常表现为双肺野背侧部新月形高密度影,这个征象也叫肺坠积效应。坠积效应与长期卧床有关,患者血液因引力作用向近地侧沉积,因此两肺下叶背侧胸膜下带血液相对较多,仰卧位肺CT扫描图像上表现双肺后部肺野的血管增粗、紊乱以及聚积征象,密度增高,病灶较模糊,常呈弧形分布在胸膜下,肺血坠积效应本身属于生理性现象,多数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且无需特殊处理。
什么是坠积性肺炎?
坠积性肺炎好发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因高龄、人工气道、手术切口疼痛、营养不良、肌无力、原发疾病等因素,导致胸廓运动幅度减小,有效通气减少,肺纤毛摆动减弱,气道廓清能力降低,导致异常分泌物滞留在中、小气管中,为细菌的生殖繁衍创造条件,导致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坠积性肺炎常发生于双侧肺部,亦可仅见于单侧,患者CT可见双肺背侧胸膜呈现异常状态,较为肥厚,肺下叶出现的高密度影多呈点状、斑片状。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咳痰、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等,肺部听诊两肺底可闻及湿罗音,出现坠积性肺炎需及时进行治疗,避免出现呼吸衰竭、脓毒血症等危及生命。
因此,肺坠积性改变和坠积性肺炎发生机制不同,临床表现不同,不是同一种疾病,需要医生结合影像、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体征仔细辨别。但是它们又有一些相同的高危因素,如果发生肺坠积性改变不引起重视,很可能进展为坠积性肺炎。
温馨提示:
长期卧床的患者,需要加强翻身、扣背、排痰护理,气道开放或者无自主咳痰能力的患者需及时协助吸痰,以减少气道内分泌物滞留。如病情许可,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以增加肺活量,以免长期处于同一种体位而导致肺坠积性改变或坠积性肺炎。(来源:濮阳市中医医院影像科 丁志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