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斤肿瘤“霸占”胸腔2/3!术后6年再遇生死关,多学科联手拆弹
6年前,一场突发的主动脉夹层让47岁的方先生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开胸手术、心脏停跳、体外循环…… 一系列高难度操作后,他虽保住性命,却留下了一个 “隐患”—— 后纵隔包块。当时医生评估包块暂不影响生命,建议保守观察,可谁也没想到,这个 “小疙瘩” 会在6年后长成威胁生命的 “巨瘤”。
六年隐忍:从 “小不适” 到 “难进食”
术后的日子里,方先生总觉得身体有些 “不对劲”。进食时偶尔会有不畅感,肚子也时常发胀,但想着刚从生死线回来,可能是术后恢复的正常反应,他便没太在意。可随着时间推移,这些 “小不适” 逐渐变成了 “大麻烦”。2年前,后背开始隐隐作痛,胃胀的感觉越来越频繁,甚至影响到正常作息。他去医院复查,结果显示纵隔包块在慢慢增大,但由于之前做过主动脉夹层手术,血管内还放了支架,医生担心手术风险太高,建议继续观察。
去年起,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方先生开始频繁咳嗽,有时咳得整晚睡不着。到了今年 5月,情况更是急转直下,胃和十二指肠时不时就会绞痛,食管里总像有东西反流上来,烧得慌。最让他崩溃的是,吃饭变得越来越困难,到后来连稀粥都咽不下去,稍微走几步路就喘得厉害,胸口像压了块大石头,连呼吸都觉得费力。今年8月,家人看着他日渐消瘦、痛苦不堪,四处打听能做手术的医院,最终带着一丝希望,找到了西安大兴医院胸外科。

凶险评估:20cm 巨瘤 “缠绕” 重要器官
胸外科罗立峰主任团队接诊后,立刻安排方先生做了胸部增强 CT,检查结果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CT 显示,方先生的后纵隔肿瘤已经长到了约 20cm×22cm,差不多有四个拳头大小,占据了胸腔后方2/3的空间。更危险的是,肿瘤像藤蔓一样“缠绕”着周围的重要器官 —— 肺被压迫得部分无法正常膨胀,食管被挤得变窄,连心脏和大血管都被推得偏离了原来的位置,双侧肺静脉、左心房明显受压,膈肌也被压得下移。
“患者的胸闷、吞咽困难、咳嗽这些症状,都是肿瘤压迫导致的。” 罗立峰主任解释,“手术是唯一能解决问题的办法,但风险极高。” 方先生 6 年前做过主动脉夹层手术,血管内有支架,且降主动脉远端仍有夹层动脉瘤,术中血压稍有波动,就可能引发动脉瘤破裂大出血;肿瘤与心脏、大血管粘连紧密,分离时稍不注意就会损伤重要血管,加上肿瘤体积大,术中出血肯定少不了,术后还可能出现心脏大血管复位引发的纵隔摆动、休克等危险。
多科联手:为生命 “闯关” 制定周密方案
面对这台 “难啃的手术”,胸外科没有独自冒险。科室立刻组织全科讨论,并邀请麻醉科、心脏外科、介入血管科、重症医学科、输血科等多个科室的专家,一起为方先生制定手术方案。
麻醉科:反复研究患者的血管情况,制定了精准的术中血压控制方案,确保手术中血压稳定,避免动脉瘤破裂。
心脏外科:针对术中可能出现的心脏、大血管损伤,准备了应急修复方案(准备体外循环装置及人员,必要时协助手术)。
介入血管科:随时待命,若术中出现血管问题,可及时进行介入处理。
输血科:提前备足血液,确保术中出血时能及时输血,维持患者生命体征。
重症医学科:制定了术后监护计划,准备好应对可能出现的纵隔摆动、休克等并发症。经过多次讨论,一套周密的手术方案终于确定:9月24日,邀请胸外科周勇安教授和心外科段维勋教授协助,为方先生实施左侧开胸探查+后纵隔巨大肿瘤切除术,术中采用包膜外分离的方式,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同时全程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手术成功:3.5kg肿瘤被移除,术后一天就能下床
9月24日,方先生被推进了手术室。手术台上,医生先打开左侧胸腔,仔细分离肿瘤与周围组织的粘连,避开心脏、大血管和食管等重要器官。肿瘤质地较硬,像一堆土豆一样堆积在后纵隔,医生只能分块将其切除。
整个手术过程惊心动魄,每一步都充满挑战。经过数小时的奋战,医生们终于将这个重达3.5kg的巨大肿瘤完整切除,当装满肿瘤的袋子被拿出手术室时,等候在外的家属看到后都惊讶得说不出话。
术后,方先生被送进重症医学科观察。让人惊喜的是,他恢复得十分顺利,不仅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术后第一天就有了明显变化 —— 喝水时不再噎得慌,肚子不胀了,胸闷、心慌的感觉也彻底消失。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他还试着下了床走动了几步,虽然还有些虚弱,但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是大兴给了我第三次生命。”
如今,方先生还在继续恢复中,相信用不了多久,他就能彻底摆脱病痛,回归正常生活。这场跨越 6 年的“拆弹”之战,不仅见证了医学技术的力量,更体现了多学科团队携手攻坚的担当,为危急重症患者筑起了一道生命防线。(来源:西安大兴医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