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引航智愈未来”第五届癌症患者康复支持大会在南京召开
26日,“AI引航 智愈未来”第五届癌症患者康复支持大会在南京举办。大会由北京爱谱癌症患者关爱基金会主办,吉利德中国、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上海麦地健康联合支持,汇聚肿瘤领域权威专家、国际医药企业和患者组织。会议围绕AI技术赋能癌症预防、精准诊疗、康复支持全链条展开深度探讨,旨在构建更智慧、更有温度的癌症关爱生态。


权威齐聚:共话AI与癌症康复新机遇
大会开幕上,原卫生部副部长、我国著名妇科肿瘤专家曹泽毅教授在致辞中指出,癌症治疗不仅要挽救患者生命,更要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让患者回归正常家庭与社会生活。他特别强调,提高机体免疫力是癌症康复的核心,提出了“保证优质营养(以动物蛋白为主)、充足睡眠(每天至少8小时)、良好心态”三大关键原则,为患者康复提供实用指导。

北京爱谱癌症患者关爱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史安利教授代表基金会致大会开幕词,呼吁要让AI技术为癌症康复打开新突破口,高新科技要让每一位患者都能从精准康复服务中获益,这也是大会聚焦“AI引航”的核心原因。

主题分享:多维度解锁AI抗癌实践
在主题发言环节,多位专家从不同领域切入,呈现AI在癌症防治中的前沿应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教授系统解读《AI助力慢病控制》,提出数智技术可实现慢性病“防、筛、诊、治、康”全流程精准管理,例如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健康数据,结合大数据模型制定个性化筛查策略,有效提升慢病防控效率。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候任理事长、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副主任江泽飞教授则以乳腺癌为切入点,分享AI助力乳腺癌规范诊疗的实践成果。江教授表示,AI凭借超强记忆与运算能力,正破解医疗“价低质高”难题,其团队打造的中国辅助治疗系统,与指南符合率达95.8%,集成医保、患教等信息,已服务超50万患者,还能助力医生成长。目前正开发不良反应管理功能,进一步推动智慧医疗普惠化。

北京爱谱癌症患者关爱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副会长、中国控烟与健康协会副会长支修益教授聚焦控烟与肺癌防治,支教授指出,AI是控烟与肺癌防治工作中的关键工具,需要更多的医务工作者主动运用。目前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虽然降至23%(2.6亿),但要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降至20%以下的目标还有很多工作去做。他呼吁积极推动全国控烟立法,进一步践行落实《国际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Mpower政策,加强监控烟草使用,规范戒烟门诊服务,推动警示图形上烟盒包装,提高烟草价格和税收(提至零售价75%以上)。在肺癌防治方面,建议CT+AI筛查,将年龄从50岁降至45岁,肺癌筛查要符合本土化方案,期待大数据早日产生(50万+数据),通过流动CT车下沉肺癌筛查至县域及以下地区。

此外,清华大学医学院卓越访问教授、清华医学医师科学家发展中心执行主任马晶教授指出,当前肿瘤医疗体系存在“服务断点”的核心挑战,存在患者术后无人管理、多病共患,缺乏协调等现实困境。马晶教授呼吁,强基固本,推动医防融合模式,利用AI技术填补从医院到家庭的“服务缝隙”。她强调,患者应成为主动的“第一责任人”,与医疗系统协同,共同构建以人为中心的连续性疾病管理新生态。

阿斯利康中国肿瘤业务乳腺癌事业部负责人田大蓉女士在发言中分享了阿斯利康作为医药企业在推动精准诊疗方面的实践与承诺。田大蓉强调,公司以患者为中心,通过AI技术加速新药研发,提升研发效率,并致力于在中国推出更多肿瘤创新药物。她指出,公司携手合作伙伴支持推动了包括乳腺专病中心在内的多个诊疗一体化创新项目,希望通过数智科技赋能“筛诊治管”全病程管理。此外,阿斯利康持续开展患者教育与公益活动,传递规范、专业的疾病知识,助力患者实现高质量、有尊严的生存。

对话研讨:聚焦患者需求,破解AI落地难题
大会特设圆桌对话环节,围绕“如何推动AI技术在癌症康复领域广泛应用”展开务实讨论。爱携航平台创始人刘远志先生分享的300位癌症患者调研数据显示,80%患者听说过AI,但仅不足3成听说过癌症康复相关AI技术,70%患者期待AI在“复发风险预测”“诊断准确性提升”方面提供帮助,60%患者愿意为实用AI工具支付费用。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预防部主任郑莹教授指出,当前AI医疗多从医生视角出发,却忽视患者实际需求。她呼吁患者主动提出需求,督促从业者与资助方尽快实现AI整理报告等基础功能,助力患者“从容看病”。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乳腺疾病科主任医师莫雪莉教授表示,AI在乳腺癌康复领域应用潜力巨大,可构建随访系统、健康监测系统,还能依据患者个体情况生成康复计划,并联合官方组织输出科学科普内容。若能将AI服务纳入医保,可大幅提升普及度。此外,通过康复大会等形式提升患者数字素养,也是推动AI赋能康复的关键。
史安利教授则表示,AI为癌症患者全周期健康管理提供条件,呼吁患者从被动医疗转为主动康复,学习并对接AI技术。她提到,AI可打通医院信息壁垒,解决出院随访、挂号难问题,相关试点已落地,未来将持续推动AI融入康复体系,让患者受益。
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主委、南京癌友康复协会会长魏铭先生则从患者组织视角建议,AI工具需简化操作、增加趣味性,并提供远程服务,才能让更多老年患者愿意使用。

人文关怀:《乳腺癌患者心理关爱手册》正式发布
除技术探讨外,大会还特别关注患者心理需求,举行《健康有心—乳腺癌患者心理关爱手册》发布。该手册由吉利德中国赞助,北京爱谱癌症患者关爱基金会主导编制,历时5个月,整合219份患者及医护人员问卷反馈,构建“病友、亲友、医务工作者、康复组织”四位一体支持系统,针对乳腺癌患者确诊初期、治疗中、康复期的不同心理痛点提供指导,甚至包含“妈妈与孩子沟通的话术模板”,助力患者实现“身心共愈”。

手册发布后,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吴琪女士(主持对话)、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唐丽丽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碧芸教授与公共卫生研究者、癌症康复倡议者袁梦女士展开对话。王教授表示,乳腺癌治疗从依赖单一化疗的“化疗科”,发展为整合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肿瘤内科”综合治疗模式,疗效更优且副作用更小。国内乳腺癌治疗也从国际“跟跑”转为“并跑”,部分领域“领跑”,患者应该增强治疗的信心。唐教授则强调,癌症治疗需“科技与人文并重”,心理关怀是康复的“隐形基石”;袁梦则以自身28岁患三阴型乳腺癌、康复后投身公共卫生研究的经历,呼吁社会给予患者更多心理支持,鼓励患者主动寻求专业帮助。

圆满落幕:向阳而行,开启抗癌新征程
大会尾声,来自江苏10个地级市康复会的会长们带来诗朗诵《向阳而行,愈见新生》,用真挚的声音传递癌症患者的勇气与希望。“科技+人文”是赋能癌症康复的新起点,未来,各方将继续携手,推动AI技术更广泛落地,让更多患者享受到精准、温暖的康复服务,共同为癌症患者康复事业书写新篇章。(来源:薄荷健康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