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维深耕筑堡垒 警医同心暖民生——西安兴隆派出所与国际医学中心打造基层治理现代化新样板
基层治理的精度,决定着民生福祉的温度。近年来,西安市公安局兴隆派出所紧扣“五共治”体系核心要求,以警医共治为突破口,直面群众就医“急难愁盼”与医疗安全防控痛点,创新构建“阵地前置、服务下沉、科技赋能、联调解纷、全域联防”五维工作体系,将警务服务深度嵌入诊疗全流程,彻底打破“警医各管一摊”的传统壁垒,实现了“涉医警情下降、民生服务升温、医患关系和谐”的三重跨越。自协作机制运行以来,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涉医警情同比下降41%,医患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9%,群众就医安全感与满意度超98%,打造了基层治理现代化新样板。

阵地前置固“前哨”,构建“零距离”安全防护屏障
“过去药房遇纠纷,等民警赶来得半小时;现在警务室就在门诊楼旁,1分钟就能到现场!”国际医学中心药房工作人员的感慨,道出了“阵地前置”的实效。针对医院面积大、突发情况响应慢的痛点,兴隆派出所与医院联合在门诊楼1楼、住院部大厅关键位置设立“警医共治警务室”,创新实行“1名民警+1名辅警+2名医院安保”常驻模式,将警务力量直接部署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
警务室内不仅配备防暴器械、急救包等应急装备,还放置户籍指引手册、业务办理流程图,既是处置突发事件的“安全堡垒”,也是服务群众的“临时窗口”。“看到警务室亮着灯、张警官在巡逻,我们上班更踏实,遇到纠纷也更有底气。”急诊导台护士的话语,是对这一模式的最佳认可。截至目前,警务室累计快速处置药品纠纷、突发冲突等事件68起,排查整改消防通道堵塞、监控盲区等安全隐患42处,真正实现了安全守护“零距离”。

服务下沉解“难题”,打造“病床边”民生服务矩阵
“本以为卧床养病没法办身份证,医保报销都成难题,没想到李警官直接来病房帮我拍照、采信息!”拿到新身份证的住院患者张大爷,握着户籍民警李鑫的手反复道谢。以往,长期住院、术后行动不便的患者,常因身份证过期、丢失等问题影响医保结算,往返派出所又增加健康风险——这一民生痛点,在李鑫组建“警医共治上门服务专班”后得到彻底解决。
今年10月,李鑫接到患者家属求助,老人因骨折住院时丢失身份证,急需补办以完成医保结算。她立即携带移动办证设备赶往医院,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她蹲在病床边帮老人整理头发、调整衣物,反复试拍7次才拍出符合标准的身份证照片;面对老人指纹磨损不清晰的情况,她又找来护手霜仔细涂抹,耐心尝试10余次,最终成功采集指纹。“你们这一趟,不仅解决了报销难题,还这么有耐心,真是把服务做到了我们心坎里!”家属激动的话语,是对“服务下沉”的最高褒奖。
除上门办理身份证外,李鑫还主动提供居住证办理、户籍迁移咨询等服务,精心制作“警医服务联系卡”,在病房区、护士站广泛发放。截至目前,她累计走进病房服务120余次,办理各类户籍业务42件,帮助18名行动不便患者解决“办事难”问题,“病床边的户籍室”这一暖心标签,也在患者与家属间口口相传。

科技赋能提“效能”,搭建“分秒间”智慧应急体系
国际医学中心日均接诊超5000人次,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的特点,导致突发情况频发。以往,群众报警时常常因“说不清具体位置、关键信息滞后”延误处置——针对这一堵点,兴隆派出所与医院联合打造“一键报警+快速联动”智慧应急体系,让科技成为安全提速的“助推器”,民警张创则是这一体系的一线实践者。
双方在门诊大厅、护士站、急诊室等重点区域布设2处“一键报警”装置,直接联网派出所接警平台与医院安保室。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医护人员或群众按下按钮,即可同步传输现场位置、语音信息,无需重复说明情况,实现“报警即联动”。张创不仅定期检查维护装置,还手把手教医护人员操作流程。今年5月,住院部一名患者丢失装有现金、证件的手提包,家属焦急万分,护士立即按下“一键报警”,张创5分钟内赶到现场,联动监控室调取录像,10分钟便帮家属找回手提包。“以前找包得先联系安保、再等民警,现在按下按钮就有人来,太高效了!”家属的称赞,印证了科技赋能的价值。
截至目前,该应急体系累计处置紧急情况43起,张创参与处置21起,平均处置时间缩短至3分钟,无一起因处置不及时导致矛盾升级。此外,警务室接入医院重点区域监控系统,民警可实时观察人流密集情况,提前预判拥挤、冲突等风险,推动安全防控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预防”转变。

联调联动抓“源头”,建立“萌芽期”矛盾化解机制
医患纠纷不仅影响诊疗秩序,还可能引发过激行为——针对这一难点,兴隆派出所与医院摒弃“医院自行调解、警方事后处置”的传统模式,创新建立“警医联调”机制,将调解端口前移,民警张创凭借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和沟通技巧,成为联调工作的核心力量。
双方共同设立“医患纠纷联调室”,组建由民警(张创牵头)、医院医务科人员、法律顾问、退休医护专家组成的专业调解队伍,推行“三步调解法”:第一步,纠纷发生后,医院安保人员第一时间稳控现场秩序,并同步通知联调室;第二步,张创10分钟内抵达现场,一方面安抚双方情绪、固定相关证据,另一方面协调医务科人员解读诊疗流程、法律顾问提供法律指导,化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三步,若双方达成共识,当场签订调解协议并定期回访;若未达成一致,则引导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避免矛盾激化。
今年8月,患者家属老王因母亲术后恢复未达预期,在病房外大声吵闹并扬言“堵门诊楼讨说法”。医院安保人员立即联系联调室,张创10分钟内赶到现场,递上热水耐心劝说:“大哥,我特别理解你担心母亲的心情,但堵门会耽误其他患者看病,咱们坐下来慢慢说。”待老王情绪平复后,张创陪同他查阅手术记录,医务科人员详细讲解术后恢复规律,退休医护专家则结合临床经验说明个体恢复差异。经过2小时沟通,老王终于理解诊疗过程无问题,主动向医护人员道歉。此外,张创还定期联合医务科开展“医患沟通技巧”培训,从源头减少纠纷发生。自“警医联调”机制运行以来,共调解医患纠纷57起,张创参与调解32起,成功率达96.9%,直接推动涉医警情同比下降41%。

全域联防筑“防线”,织密“全方位”平安守护网络
安全守护不仅要覆盖医院内部,更要延伸至周边区域,解决“最后一公里”隐患。针对医院周边“消防隐患突出、电信诈骗高发”等问题,兴隆派出所联合医院、社区居委会、消防救援站、周边商户,共同打造“全域联防”防控圈,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安全屏障。
在划定医院周边1公里“联防区域”后,张创利用就医平峰时段,与医院安保人员、消防救援站专员组成“警保消联合巡逻队”,每日开展2次常态化巡逻,重点排查消防通道是否畅通、灭火器是否过期、商户用电是否规范等问题,对发现的隐患当场下达整改通知书,并跟踪整改到位。同时,巡逻队每月开展“沉浸式消防演练”,现场教学灭火器使用方法、疏散逃生技巧,累计培训医护人员、安保人员、周边商户员工500余人次,提升全员应急处置能力。
针对就医群众易成为电信诈骗目标的情况,张创结合常见骗局,精心设计“就医防骗指南”,内容涵盖“虚假预约挂号”“冒充医护人员收费”“保健品诈骗”等典型案例及防范技巧,在医院挂号处、药店、周边便利店发放1500余份。去年9月,医院护士发现一名陌生人员以“帮老人开通医保报销通道”为由,索要老人银行卡信息,立即联系张创。张创迅速赶到现场,当场揭穿骗局,避免老人被骗8000元。此外,张创还联合医院安保每月开展应急演练,模拟患者晕厥、突发纠纷等场景,提升区域协同处置能力。如今,医院及周边电信诈骗案件同比下降62%,消防隐患整改率达100%,“以前总担心老人看病时被骗,现在有巡逻队、能学反诈知识,就医特别安心。”患者家属张女士的感受,道出了群众的安全感。
从“阵地前置”到“服务下沉”,从“科技赋能”到“全域联防”,兴隆派出所与国际医学中心以“警医同心”的实践,将基层治理的触角延伸至群众需求的最深处,让“安全有保障、办事更便捷、就医更安心”成为群众的切身感受,也让警医共治成为基层治理的“暖心名片”,为推进新时代“五共治”体系建设提供了生动实践。下一步,兴隆派出所与国际医学中心将以“五维深耕”为基础,持续深化警医共治模式,以民警张创、李鑫等一线力量为骨干,在智慧防控升级(如引入视频监控异常行为识别系统、AI人流预警功能)、服务场景拓展(如开通特殊群体就医绿色通道预约服务、异地医保政策上门解读)等领域探索新举措,不断织密健康安全守护网。(来源:西安兴隆派出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