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坡上的“酸溜溜”
李菲菲
陕北的黄土高原,像是被时光揉皱的画卷,所有的生机都紧紧攀附在山的脉络里。地在山峁峁上舒展,窑洞在山腰上安歇,连钻井队的磕头机也在山顶上执着地叩问大地,日复一日。清晨出门,乡里乡亲的招呼总离不开那句“上山”,简单的两个字,裹着黄土的质朴,也藏着高原人对山的依赖。
十多年前,我初来乍到,成了半个陕北人。也是在那年,在家对面的山卯上,我与沙棘撞了个正着。彼时的它,还是个藏在草丛里的小野果,没什么名气。听说能吃,我小心翼翼地摘了几颗放进嘴里,那股又酸又涩的滋味瞬间在舌尖炸开,让我忍不住皱起眉头。可身旁的老公却熟稔得很,灵巧地避开枝上的刺,一把拽住树枝便咬下一大口,脸上满是过瘾的神情,还笑着说“这‘马儿’超解馋”。我一搜相传12世纪时,古希腊有一匹奄奄一息的马在吃了沙棘果之后,竟然恢复了生机与活力,就连毛发也变得光亮了起来,后来古希腊人便把沙棘果称之为“令马儿闪闪发光的果实”,还真有这么个传说。后来才知道,当地人都叫它“酸刺溜溜”,这直白的称呼,恰是对它酸涩口感最生动的注解。
那时的沙棘,还只是山间不起眼的点缀,却在不经意间,与陕北的生态变迁紧紧相连。为了锁住黄土高原的水土,陕北推行封山禁牧。1998 年,“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口号响彻大地,吴起县率先响应,成了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漫山遍野的绿意逐渐蔓延,而沙棘,也从野生的零星点点,慢慢走向了大面积的规范种植。如今的吴起县,已是沙棘的主产区,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产量喜人。更让人欣喜的是,它的收购价竟是新晋明星产品贝贝南瓜的十倍,这一串串“酸溜溜”,变成了陕北农民口袋里实实在在的收益,让黄土坡上的日子有了更甜的盼头。
若说初见时的酸涩让我对沙棘留有印象,那后来的发现,才真正让我读懂它的珍贵。一次选购蓝莓、桑葚时,我偶然得知,这不起眼的“酸溜溜”,竟也和蓝莓一样,对眼睛有益。怀着好奇去探寻,才惊觉它竟是个满身是宝的“藏家”。它的药用价值早已被认可,丰富的维C、维E、黄酮类化合物,还有不饱和脂肪酸与超氧化物歧化酶,像是大自然精心调配的养分,赋予它抗氧化、抗炎、调节免疫的能力,在传统医学与现代研究里都占据着一席之地。
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眼睛的呵护丝毫不逊色。维A、β胡萝卜素、叶黄素,还有维C与花青素这些抗氧化物质,如同温柔的守护者,默默维持着视网膜的健康,缓解着用眼的疲惫,减少氧化带来的损伤,甚至能为干眼症带来一丝慰藉。原来,这个带刺的小家伙,早已把珍贵的养分藏进了果实里。
如今的沙棘,早已不是当年山间的野果,它以多样的姿态,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清爽的沙棘果汁,一口下去满是VC与VE的鲜甜,成了市场上的热门;酸甜的沙棘果脯,是闲暇时最贴心的零食,每一口都藏着阳光的味道;独特的沙棘酱,为家常饭菜添了新的风味,矿物质的滋养悄无声息;还有那富含脂肪酸与类胡萝卜素的沙棘油,无论是炒菜还是凉拌,都让餐桌多了份健康的保障。这些美味的背后,是时光与匠心的打磨。
陕北的山依旧巍峨,而那漫山的沙棘,早已从当年的“酸溜溜”,变成了岁月赠予这片土地最珍贵的礼物。它带着刺,却藏着温柔的养分;它曾不起眼,却用自己的力量,让黄土坡更绿,让陕北人的日子更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