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
2023-11-03 16:19:28
金秋十月,葫芦河畔,成片的稻子沉甸甸地压弯了腰,万亩金黄的稻穗迎风摇曳,空气中处处弥漫着稻谷的清香。
金色的稻田里,“轰隆隆”的机鸣声,那是收割机缓缓前行,穿梭作业。田间的山轮车上稻谷堆山,手捧金色的稻谷,村民们喜形于色溢于言表。此情此景,共谱了一首丰收的欢歌。
富县葫芦河流经子午岭林区,自西北流向东南,含沙量小,多年平均输沙量仅占洛河输沙量的0.7%,因流域地势平坦,植被良好,流水清澈见底,是一条清水河,可供人畜食用。
近年来,富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旱改水”工程,2019年农田建设项目,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其中新增稻田2500亩,配套灌溉渠系14.3公里、田间道路13.5公里。其中胡家坡核心区新增稻田600亩,配套灌溉渠系5600米、田间道路3.7公里。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长久坚持下,通过项目实施,水稻面积不断扩大,使全县水稻面积达到1.5万亩。同时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水稻种植已成为川道地区农民脱贫增收的特色产业。
走进素有“塞上小江南”之美誉的富县直罗镇胡家坡村,一块块整理平整、波光粼粼的稻田美如画卷。久负盛名的直罗贡米就产自葫芦河流域的直罗镇一带,这里的水质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稻生长期长,非常适宜水稻生长,所产大米具有短圆饱满、清白透亮、粥油浓稠、油润爽弹的特点。隋唐年间,曾作为贡品贡献朝廷,被列为宫廷御膳。因而得名“直罗贡米”。
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富县直罗、张家湾、张村驿三乡镇的水稻面积曾发展到1万亩左右,村民收入稳定,安居乐业,生活相对富足。后因1996年一场洪涝灾害造成稻田和水利设施损毁严重,无法种植水稻,村民无奈只能改种玉米。但是玉米经济效益低,年轻人播种完玉米就都出去打工了,村里也渐渐没了生气。据了解“种玉米,一亩地能毛收入1000元就算不错了,现在在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带动下重新种起了水稻,一亩地平均收入3500多元,比种玉米翻了3番。
目前以直罗镇胡家坡为中心点,辐射川道地区成为水稻生产基地,带动2000余农户从解决温饱走向小康,“直罗贡米”先后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和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在生产中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形成了稻渔、稻鸭共生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同时乘着“农业+旅游”的东风打造的田园综合体,让水稻不仅能吃,还能看、能玩。田园综合体夏天碧水泱泱;冬天就是一个天然的滑冰场,人们在冰面上嬉戏玩耍,万亩稻田造就了悠然惬意的田园风光。
如今的富县,不光有“直罗贡米”稻田风光和直罗镇战役纪念馆、秦直道等旅游资源,还大力发展农旅结合的休闲观光农业,有插秧节,蔬菜采摘节,丰收节等,依托活动,助推乡村振兴。(来源: 陕西富县 李树刚)
金色的稻田里,“轰隆隆”的机鸣声,那是收割机缓缓前行,穿梭作业。田间的山轮车上稻谷堆山,手捧金色的稻谷,村民们喜形于色溢于言表。此情此景,共谱了一首丰收的欢歌。

近年来,富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旱改水”工程,2019年农田建设项目,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其中新增稻田2500亩,配套灌溉渠系14.3公里、田间道路13.5公里。其中胡家坡核心区新增稻田600亩,配套灌溉渠系5600米、田间道路3.7公里。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长久坚持下,通过项目实施,水稻面积不断扩大,使全县水稻面积达到1.5万亩。同时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水稻种植已成为川道地区农民脱贫增收的特色产业。


目前以直罗镇胡家坡为中心点,辐射川道地区成为水稻生产基地,带动2000余农户从解决温饱走向小康,“直罗贡米”先后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和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在生产中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形成了稻渔、稻鸭共生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同时乘着“农业+旅游”的东风打造的田园综合体,让水稻不仅能吃,还能看、能玩。田园综合体夏天碧水泱泱;冬天就是一个天然的滑冰场,人们在冰面上嬉戏玩耍,万亩稻田造就了悠然惬意的田园风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