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健康 >

念珠菌性阴道炎:女性常见的“难言之隐”

2025-03-05 15:20:10

  念珠菌性阴道炎,俗称霉菌性阴道炎,春季是其高发季节,约75%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感染一次,40-50%的女性一生中至少经历一次复发。念珠菌性阴道炎是女性生殖道感染常见炎症性疾病。世界上共有10万~50万种真菌,但是其中仅有约100种对人类致病。本文以科学视角解析病因、您破误区,科学应对。

  一、认识病原体:谁在作乱?

  **元凶身份**:

  80%-90%病例由白念珠菌引起,其余为光滑念珠菌等非白念菌种(近年耐药比例上升)。

  **共生特性**:

  10%-20%健康女性阴道内携带念珠菌而不发病,属阴道正常微生物群成员。念珠菌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5.5,阴道的弱酸性环境能保持阴道的自洁功能,正常人为3.7-4.5。

  **致病机制**:

  免疫力下降或菌群失衡时,念珠菌由酵母相转为侵袭性菌丝相,引发炎症反应。阴道的弱酸性改变为pH5.5后,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并转变为菌丝相鵻,才引发阴道炎症状。因此用Ph4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除了适合日常的清洁保养外,治病期间使用弱酸配方的女性护理液对霉菌的生长繁殖会有抑制作用。

  二、高危诱因:这些行为正在打破平衡

  1. **抗生素滥用**:

  广谱抗生素无差别杀灭乳酸杆菌,阴道pH值上升,念珠菌疯狂增殖。

  2.**代谢失衡**: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者阴道糖原增加,成为念珠菌培养基

  3. **雌激素波动**:

  妊娠期、口服避孕药导致阴道上皮糖原蓄积,念珠菌粘附力增强。女性内分泌变化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可影响阴道的pH值,能影响假丝酵母菌的寄居、发芽、蛋白酶和菌落的转换等而致发病。

  4. **免疫抑制**:HIV感染、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感染风险显著升高。

  5. **生活方式**:紧身,不透气的衣裤常可导致外阴、阴道等特殊部位潮湿和温度增高,黏液浸渍;频繁阴道冲洗、公共浴池裸坐等行为破坏微环境而致病。

  三、典型症状:自我识别的“信号灯”

  1、特异性表现:白色凝乳/豆腐渣样白带(确诊特异性达75%)、阴道壁附着白色伪膜。

  2、主观不适:外阴瘙痒明显,持续时间长,严重者坐立不安,夜晚更加明显,影响工作和睡眠,部分患者有外阴烧灼感、性交痛和排尿痛。

  3、体征特点:外阴潮红水肿、抓痕,急性期可见皲裂或浅表溃疡

  四、诊断金标准:别凭感觉自行用药

  1. 显微镜检:

  10% KOH湿片见假菌丝或孢子(灵敏度50%-70%)。

  2. 培养鉴定:

  适用于镜检阴性但高度怀疑者,可明确菌种及药敏。

  3. pH试纸:

  阴道pH≤4.5(区别于细菌性阴道病),但约10%合并感染可出现pH升高。

  五、阶梯化治疗方案

  1. 单纯性感染(首次发作)

  - **局部用药**:

  ➤ 克霉唑阴道栓(500mg单次给药,治愈率85%-90%)+红核妇洁洗液30ML+600ML温水坐浴5分钟

  ➤ 咪康唑栓(200mg×3天或400mg×3天)+红核妇洁洗液30ML+600ML温水坐浴5分钟

  - **口服药物**:氟康唑150mg单剂口服+康妇炎胶囊(肝肾功正常者首选,便利性高)。

  2. 复杂性感染(复发/重度/非白念菌种)

  - **延长疗程**:氟康唑150mg口服,第1、4、7天各1次,后每周1次×6月(抑制复发)。

  - **非白念菌株**:伊曲康唑(200mg bid×1天)或局部硼酸制剂(600mg×14天)。

  3. 特殊人群**

  - **妊娠期**:仅推荐局部唑类(B类药),避免口服。

  - **糖尿病患者**:强化血糖控制,联合抗真菌治疗。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