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汇长河,生命谱华章——记用热血改写生命轨迹的平民英雄杨吉安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点滴血液诠释了生命的价值;他没有豪言壮语,却用无声的奉献感动了无数人。他以凡人壮举一次次唤醒了人性中最美的善和爱,他就是韩城市成分献血志愿者服务队队长杨吉安。
(杨吉安日常献血)
在陕西韩城,提到杨吉安的名字,鲜有人记得他曾是默默无闻的退休职工,却无人不晓他是用热血改写生命轨迹的平民英雄。
20世纪60年代初,杨吉安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小时候他常听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父亲说,在朝鲜战争中,最无助和悲伤的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战友因缺少血源而失去了年轻的生命。父亲深深地哀叹和惋惜的目光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那时,他心中便埋下了“奉献”的种子。
如果说血液是生命之源,那么奉献则是血液化作生命历程之精湛。
1998年,《无偿献血法》颁布并实施,他得知消息后,兴奋得彻夜未眠。第二天清早,他便匆匆起床,骑上摩托车从马沟渠矿疾驰到了韩城市人民医院血库处。
“第一次采了400毫升血,献血证号都排到50名了,在现场,我就被市民们的奉献精神打动。”杨吉安回忆道,“虽然我不是第一个献血的,但是我要做一个永久的献血者”。在漫长的公益路上,工作和生活中,他时刻都在宣传献血的好处。
2019年在韩城市红十字会的大力支持下,首支韩城市成分献血志愿者服务队成立,杨吉安被大家推举为队长。如今,这支队伍从最初的几名队员发展到近百人。每到献血的日子,队员们身着红马甲准时活跃在献血一线,筑起了一条挽救生命的坚固长城。
作为成分献血志愿者服务队队长,杨吉安身上的担子并不轻松,联系车辆、组织人员、协调沟通,每件事都事必躬亲。而当一条生命因他的劳累而起死回生,那累的汗水便化作甜蜜又回到了他的心血中。
(杨吉安和志愿服务队)
“花费时间,自己受疼,还没有回报。这不是标准的傻?”每当有人这样评价他时,他却笑着回答,“当我的血液让一个或将结束的生命活力四射时,当我的血液让一个家庭重拾幸福时,我便觉得我傻得太可爱了。”
他说:“曾有伟人捐出了眼角膜,我是个普通人,也没有啥本事,献血这事我能做到,这样活得更有意义,也觉得活得伟大起来了。”
有一次在医院,他看到一位母亲抱着失去生命留有余温的患有白血病的女儿,肝肠寸断声嘶力竭的哭声深深刺痛了他。此后,他做了一次大的决定,申请加入中华骨髓库,用自己的血液挽救更多白血病患者。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生命能量,他深入了解献血相关事宜,当得知献一次全血间隔期需半年,而献血小板的间隔期仅需十四天时,他毅然选择捐献血小板。这样,一年可以多献血二十余次,挽救更多人。
还有一次,一位献血志愿者接到中华骨髓库电话称,有患者与他的血型匹配,杨吉安二话没说,直接请假陪他一起前往中华骨髓库陕西分库。而这仅是杨吉安在公益路上的一个缩影。
血库存血紧张时、临床紧急缺血时,他和志愿队总是第一时间冲锋在前,踊跃献血。
韩城距渭南近200公里,无论寒暑雪雨,杨吉安都会带领志愿队,每月两次雷打不动前往渭南市中心血站献血,即使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期间也从未间断。他们把满腔热血汇成爱心长河,一袋袋血液恍若千万条虬结盘绕的赤色藤蔓,每一道分叉都迸发着新生的震颤,在永恒的时空中绵延成生生不息的赤色图腾。
(杨吉安最后一次献血)
2024年是杨吉安花甲之年,按照有关法规,生日之后他不能再继续献血。就在那年生日当天,他心怀眷恋献出了最后一次血。
岁月无情,但从未磨灭他心中的赤诚,从而立之年的风华正茂到花甲之年的岁月沉淀,二十七个春秋,杨吉安累计献血150余次,捐献血液40000余毫升,救助200余人。在他的感召下,他的7个兄弟姐妹及孩子中,就有10人是献血志愿者;他带领献血志愿者服务队往返渭南30000余公里救助患者1300余人。他以普通人不平凡的事迹谱写了人间最美的乐章。
献出点滴血,救助一个人,幸福一个家,温暖一座城。杨吉安心怀人道和博爱情操投身公益事业的感人故事,是一首无声的诗,是一幅温暖的画,镌刻在时光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记者 严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