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区里的跨职业救援
2024年7月30日傍晚,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服务区的餐厅里,货车司机老杨刚端起饭碗,突然捂着胸口趴在餐桌上。邻桌的长途客车司机赵师傅曾在公司学过急救,他冲过去摸老杨的脉搏,发现已经停了。服务区工作人员赶紧从咨询台取下AED,赵师傅撕开包装时手都在抖,好在设备语音指引清晰,两圈心肺复苏后按下除颤键,老杨呛出一口饭,慢慢缓了过来。
服务区作为车流、人流密集的中转节点,往来人员多为长途出行者,司机群体因久坐、疲劳驾驶、饮食不规律等因素,心脑血管突发疾病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而这类场所往往地处城郊或高速路段,距离最近的医院常需半小时以上车程,一旦发生心脏骤停,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生命存续。
在这场事件中,服务区配置的科曼AED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上有了急救经验的赵师傅及时实施心肺复苏,才能挽救宝贵一命。AED语音指引的清晰性在此刻尤为重要——赵师傅虽因紧张手抖,却能在设备引导下完成规范操作,这正体现了AED“傻瓜式”设计对非专业救援者的友好性,让紧急时刻的施救不再束手无策。
对于服务区这类流动性极强的公共场所,AED的存在更像是一张移动的“生命安全网”。它不仅能覆盖司机、乘客等临时停留人员,也能为服务区工作人员提供保障。随着路网建设的完善,服务区已成为城乡连接的重要节点,在这些节点布点AED,既是对“生命至上”理念的践行,也是补齐公共服务短板的关键一环,让每一次出行都多一份安心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