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覆认知,守护“带电”的TA
一、什么是癫痫
癫痫俗称“羊角疯”,是一组由于脑部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引起的以突然、短暂、反复发作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均可发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病率较高。全球儿童癫痫发病率约为0.5%-1%。我国癫痫患儿超过了500万,患病率达3.9‰-5.1‰。癫痫具有突然发作、反复发作、病程长、服药时间长等特点,其治疗、康复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常见病因
遗传因素:部分癫痫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家族性颞叶癫痫等,遗传基因可影响大脑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使其更易产生异常放电。
脑部疾病:脑肿瘤可压迫周围脑组织,干扰神经元的正常电活动;脑外伤可能破坏大脑的正常结构和神经通路,导致神经元异常兴奋;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等,会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癫痫;颅内感染,如脑炎、脑膜炎等,炎症刺激可导致大脑神经元的兴奋性改变。
代谢障碍:低血糖时,大脑能量供应不足,神经元易出现异常放电;低血钙可影响神经细胞膜的稳定性,引发癫痫发作;肝性脑病、肾性脑病等因体内代谢废物积聚或代谢紊乱,也可能导致癫痫。
中毒:铅、汞等重金属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可损害大脑神经细胞,影响其正常功能,诱发癫痫。
其他:围生期脑损伤,如胎儿在分娩过程中出现缺氧、产伤等,可能增加日后癫痫发作的风险;一些先天性发育异常,如脑皮质发育不良、胼胝体发育不全等,也与癫痫的发生密切相关。
三、癫痫发作时的急救措施
1.保持冷静,不要惊慌;
2.保持患者侧卧位或平卧头侧位,头下垫软枕。第一时间清理现场,移开周围容易伤害患者的物品,留出足够的安全空间;
3.保持呼吸道通畅,解开衣领,帮助患者头偏向一侧,便于分泌物自然流出,禁止向患者口中塞任何物体,禁止强行灌药,帮助患者摘掉眼镜、义齿等物品,并解开患者衣领;
4.避免强行按压患者肢体,防止因强制按压造成肢体骨折,避免压迫人中,最大程度降低患者意外损伤;
5.及时联系当地医疗人员,以便患者获得第一时间的规范处理,如果发作时间较长(>5分钟),需尽快联系急救机构或自行送附近医院处置;
6.条件允许时家属和目击者可用视频记录患者发作情况,包括发作症状及持续时间,以便医护人员进一步诊治。
四、癫痫患者日常护理
(一)生活起居
规律作息:充足且规律的睡眠对癫痫患者很关键。每天尽量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打游戏、看电视等行为,因为睡眠不足可能诱发癫痫发作。
适度运动:可以进行一些不太剧烈的运动,比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对心情有好处。但要避免游泳、攀岩、跳水等危险运动,防止发作时发生意外。
注意安全:在家里,把桌角、柜子角等尖锐的地方包起来,防止患者发作时磕伤。洗澡时水温别太烫,时间也别太长。如果患者独自居住,最好安装紧急呼叫装置。
(二)饮食调节
合理饮食:饮食要均衡,多吃蔬菜水果,比如苹果、香蕉、菠菜等,还要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像鸡蛋、牛奶、鱼肉。这些食物能给身体提供营养。
避免刺激性食物:咖啡、浓茶、巧克力等含有咖啡因的食物和饮料要少吃少喝,因为咖啡因可能刺激神经,诱发癫痫。还有辣椒、大蒜等辛辣食物也尽量少吃。
(三)服药管理
按时服药:一定要按照医生说的时间和剂量吃药,不能自己随便停药、减药或加药。
记录药物反应:留意吃药后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比如头晕、恶心、皮疹等。把这些情况记录下来,及时告诉医生,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心理关怀
关注情绪变化:癫痫患者可能因为疾病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家人和朋友要多关心他们,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如果发现患者情绪不好,及时和他们聊天,让他们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
鼓励社交活动:鼓励患者和同龄人交朋友,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像参加兴趣小组、和朋友出去玩等。这样能让他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对病情的控制也有帮助。
(五)病情监测
记录发作情况:准备一个小本子,记录患者发作的时间、症状、持续时长等。比如是身体哪个部位抽搐,发作了几分钟等。这些信息对医生了解病情很重要。
定期复诊:按照医生安排定期去医院复诊,一般每3-6个月复诊一次。复诊时可能要做一些检查,像脑电图、血常规等,帮助医生评估病情和药物效果。
五、癫痫处置顺口溜
癫痫发作不要慌,轻扶患者就地躺,
移除杂物保安全,危险物品移开放,
口吐白沫四肢抽,立即侧身保通畅,
口中禁止喂东西,避免强压再受伤,
守护不离始与终,发作停止看状况,
持续超时速求救,拨打120来帮忙。
癫痫并不可怕,绝大多数癫痫患者通过规范、合理的治疗,发作是可以得到良好控制的。有效的控制意味着就可以正常学习、生活,拥有高质量的人生。让我们一起关注癫痫,消除偏见,用知识和爱心为患者撑起一片蓝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