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骨肿瘤治疗一线的“保肢斗士” ——记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雷紫雄主任
在骨肿瘤诊疗技术日新月异、患者期望日益提升的今天,如何在“救命”与“保肢”之间寻找平衡,成为骨科医生面临的重大挑战。尤其是在复杂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不仅要求医生拥有高超的手术技巧,更须具备多学科整合能力和对患者整体生命质量的考量。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保肢战役”中,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肿瘤科主任雷紫雄无疑是一位坚定而勇敢的“指挥官”。20余年来,他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以深厚的专业功底和高超的手术技术,完成了一例又一例高难度肿瘤切除与肢体重建手术。他的名字,被许多濒临截肢的患者称为“生命中的奇迹”。
精准诊疗背后,是对生命极致的尊重
“我们面前的每一位骨肿瘤患者,不仅仅是一台手术,更是一个需要被全方位守护的生命。”这是雷紫雄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对他而言,治疗不仅是切除肿瘤,更是保住患者生活的尊严、行动的自由和未来的希望。
一位年仅17岁的中学生小谭(化名),因右大腿疼痛来院就诊。影像检查提示:股骨中段骨肉瘤,属高度恶性肿瘤,累及骨干及部分周围软组织,周围血管神经受累风险极高。当地医院建议截肢治疗,但这个决定对一个热爱运动、正值青春年华的孩子而言,无疑是沉重打击。
“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我不想失去一条腿……”小谭在与家人来到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时,眼神中满是哀求。
面对这样的病例,雷紫雄主任迅速组织MDT(多学科团队)会诊,联合肿瘤科、放疗科、影像科和康复科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先行3周期新辅助化疗控制病灶进展,待肿瘤缩小后进行保肢手术。手术过程中,他带领团队通过精准定位切除肿瘤病灶,并采用定制3D打印钛合金假体进行关节重建,保住了患肢的功能。术后,经过系统康复和辅助治疗,小谭不仅站了起来,还顺利回归校园。
如今的小谭已步入大学,常与母亲回院复查。“是雷主任让我拥有了完整的青春。”母亲感慨地说。
技术创新,是“保肢”背后的坚实支撑
雷紫雄深知,要想在“保命”与“保肢”间不妥协,必须不断创新和精进。他是国内较早推广“骨肿瘤段切除+人工关节假体重建”的专家之一,也是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骨盆肿瘤手术重建的先行者。
骨盆肿瘤因其毗邻重要脏器和神经血管,长期以来被视为“禁区”,许多医生面对这类病例选择放弃治疗或采取大范围截肢。而雷主任主导的“半骨盆en-bloc整块切除+3D打印半骨盆假体重建”手术,打破了这一僵局。
2021年,一位中年男性患者李先生(化名)因右侧骨盆肿块持续增大前来就诊。检查发现其患有恶性软骨肉瘤,肿瘤已侵及骨盆Ⅱ-Ⅲ区,同时压迫右髋神经丛和髋动静脉。传统手术方案中,患者极有可能失去整个下肢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我们要做的是把肿瘤连同骨盆病变区完整切除,再用个性化假体还原解剖结构和承重功能。”雷紫雄带领团队联合工程、影像和3D建模专家,依据CT/MRI数据构建术前虚拟模型,精准规划切除边界,并定制与骨盆形态高度匹配的重建假体。术中,整块病灶区域被完整切除,3D打印半骨盆结构严丝合缝地植入,术后恢复良好,患者功能基本保留。
这类手术的成功开展,不仅刷新了国内骨肿瘤重建手术的技术边界,也为更多患者提供了希望。
育人有道,是传承医者精神的使命
在临床与手术之外,雷紫雄同样是一位教育者。他担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南方医科大学教学骨干,始终坚持带教一线,重视年轻医生的专业成长与临床素养。
他常对年轻医生说:“骨肿瘤科是硬仗频发的地方,但医生不能退。要不断打磨技术,更要有一颗守护患者尊严的心。”
在他带教下成长起来的多名青年医生,如今已在省内多家三甲医院独当一面,继续将“保肢精神”延续。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科普,定期在“南粤家庭健康大讲堂”进行骨肿瘤预防与早筛知识科普,并多次接受《南方都市报》“39健康网”“家庭医生在线”等媒体专访,用通俗的语言将医学知识带进大众视野。
被患者铭记的名字,是最真挚的褒奖
20多年临床耕耘,雷紫雄的诊室墙上挂满了感谢信和锦旗,有些已泛黄,却仍字迹清晰:“感恩雷医生,您让我重新站了起来”“感谢您不放弃,保住了我孩子的未来”……
在一次央视对广东援疆医疗队的专题报道中,雷紫雄在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工作的身影感动无数观众。面对基础薄弱、设备简陋的环境,他依然带领团队开展了多例高难度骨肿瘤手术,赢得了“优秀援疆干部”称号,也将先进理念和技术真正带到了基层。
“医生这个职业的价值,不是掌声和光环,而是在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病例中,让患者重新拥有尊严和希望。”这是他朴素却铿锵的信念。
在医学进步的大潮中,雷紫雄这样一位既脚踏实地,又勇于创新的骨肿瘤专家,正以“保肢斗士”的姿态,为更多患者筑起生命和希望的堤坝。他的故事,正在无声地书写现代医学的温度与高度。
(吴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