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注意啦!抑郁风险藏在这些日常里,早识别早干预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职场环境中,“每天上班像在吃土”这样的表述越来越多地被用来形容那些对工作感到极度疲惫和失去热情的人们。数据显示,长期高压的打工人抑郁风险显著高于其他人群。今天我们聚焦这一群体,拆解抑郁风险诱因,教你科学应对。
为何打工人易被抑郁“盯上”?3大共性诱因需警惕
其一,职业发展迷茫。职业路径的不确定性始终存在:新人怕“站不稳”,老员工愁“升不了”,转行者忧“起步晚”。这种迷茫易引发自我怀疑,长期积累会诱发情绪低落。
其二,高压致倦怠累积。通勤、永无止境的任务、随时在线的需求,让身心长期“紧绷”。初期是“偶尔累”,逐渐演变为对工作失热情、耐心下降,甚至抵触上班,若不调节,易向抑郁转化。
其三,多重责任重压。打工人常兼顾“职场人”“子女”“父母”等角色:白天应对工作指标,晚上照顾家人,时间精力被分割。一旦某环节出问题,无力感油然而生,长此以往易触发抑郁情绪。
正确认识抑郁:别把“情绪低落”当“抑郁症”
不少打工人会陷入两种误区:要么把“偶尔情绪低落”等同于“抑郁”,陷入过度焦虑;要么把“长期低落”当成“抗压能力差”,硬扛着不干预。从医学角度看,抑郁情绪与抑郁症有明确界限。
抑郁情绪:短暂、由具体事件引发,如项目失败后难过1-2天,调整心态或转移注意力后就能恢复,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
抑郁症:需医学干预的精神障碍,需满足《国际疾病分类(ICD-11)》诊断标准:核心症状(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下降)至少出现2项,附加症状(睡眠障碍、食欲改变、注意力不集中、自责自罪、甚至自杀念头)2-3项,且症状持续超2周,严重影响工作生活。
简言之,抑郁情绪可通过自我调节缓解,但若症状持续超两周且难以自控,就需警惕抑郁症的可能。
别硬扛!抑郁长期不干预的4大危害
长期忽视抑郁风险,会给身心带来多重危害。
工作能力滑坡:注意力、记忆力下降,任务出错率升高,决策犹豫,影响职业发展。
人际关系破裂:回避社交,对亲友冷淡,陷入“自我孤立”,加重情绪问题。
身体健康受损:诱发睡眠/食欲异常,降低免疫力,增加高血压、甲状腺疾病等风险。
自杀风险升高:严重抑郁症患者可能出现自伤、自杀念头,需高度警惕。
正视抑郁:规范治疗是关键
面对抑郁,“硬扛”和“自行买抗抑郁药”都是误区,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就医、规范治疗。
首先,主动前往医院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通过问诊、心理评估量表等明确诊断(区分抑郁情绪与抑郁症),避免因“误判”延误干预。
其次,根据病情选择治疗方式,可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相结合。药物治疗方面,如SSRI类抗抑郁药物(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可提升大脑认知功能,增强言语记忆。针对轻中度抑郁伴躯体症状患者,临床中常用更具安全性的中成药治疗,比如创新药物解郁除烦胶囊,可显著改善精神抑郁、心绪不宁等抑郁焦虑症状,缓解胸脘痞闷、咽中如有异物等躯体症状,且为纯中药成分,安全无依赖性。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正念疗法等,能够帮助患者缓解情绪压力,增强心理弹性。
打工人自救指南:3个实用的情绪调节方法
除了规范治疗,日常的自我调节能帮助打工人预防和缓解抑郁情绪。
情绪监测:每天花5分钟记录状态,找到情绪波动触发点,提前应对(如压力大时预留1小时散步)。
能量补给: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每周3次中等强度运动(慢跑、跳绳等),促进内啡肽分泌,从而改善情绪。
寻求支持:向亲友吐槽难题,或加入职场情绪互助小组,在交流中获得理解。
对打工人而言,情绪健康与工作能力同样重要。别忽视、别硬扛,及时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才能跨过“情绪之坎”,找回积极的工作与生活状态。(来源:北国网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