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至|一场秋雨一场寒,这样养生,安稳过深秋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一入秋分,昼夜温差变大、空气干燥,“燥邪” 悄悄找上门,再加上夏天耗损的元气还没补回来,“气虚”也跟着添乱,不少人开始被干咳、口干、乏力缠上,更让人担心的是,有些朋友还会莫名心慌、胸口发闷 —— 这其实是 “燥”与“虚”缠上心脏的信号。
秋季养生痛点:“燥”与“虚”双向困扰多类人群
入秋后,秋意渐浓,不同人群都容易被各类不适缠上,尤其是中老年人与生活作息不规律的年轻人,症状表现虽有差异,根源却都与“燥”和“虚”脱不了关系。
对中老年人来说,秋季的“凉燥”最易伤肺,喉咙干痒、咳嗽反复成了常见困扰;走几步就气喘吁吁,胸口还总发闷,要是本身有冠心病(我国现患人数达1139万),秋季这些不适还会更明显。而经常熬夜的人,身体易积“内燥”,口干、口腔溃疡反复;长期久坐、频繁应酬的人,脾胃之气常被损伤,整个人总没精神,还可能突然心慌,且劳累后症状会更突出,看似是小毛病,实则是身体发出的“亚健康预警”。面对这些不适,很多人会用“常规方法”调理:秋天润燥喝菊花茶、补气吃点黄芪就行,可单纯润燥会忽略气虚,只补气又容易加重体内燥性,上火问题接踵而至,还解决不了心慌胸闷的问题。
千年古方焕新解秋燥:精准应对“燥”与“虚”
秋季调理的关键,在于“气阴双补”,这一理念源自金元时期的经典养生智慧。黄芪生脉饮便是在此基础上,以金元时期张元素《医学启源》中的名方“生脉饮”为蓝本,加入“补气之王”黄芪改良优化,最终实现“补气养心而不上火”的温和调理效果。其精心配比的“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南五味子”科学组方,每一味成分都精准直击秋分时节常见的“燥”与“虚”两大问题。
黄芪(君药):大补元气、升阳固表,直击“气虚”核心。中医认为黄芪“能补五脏诸虚”,擅长益气升阳、固表止汗。现代研究《黄芪活性成分对心肺功能的调节作用》(发表于《中国中药杂志》2023 年第 48 卷)也证实,黄芪中的黄芪甲苷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心肌收缩力,对中老年调理体质、职场人缓解疲劳均有帮助。
党参(君药):健脾益气、生津养血,辅助补气兼护脾胃。秋分寒凉易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气血生化不足、加重气虚,党参能补中益气、生津养血,既解决气虚问题,又改善脾胃吸收,避免“食少纳呆”引发的营养不足。
麦冬(臣药):滋阴清热、养阴润肺,专克“燥邪”困扰。麦冬性微寒,能养阴润肺、益胃生津,一方面缓解凉燥伤肺引发的干咳、咽痛,另一方面清除熬夜、高温导致的“内燥”,改善口干、皮肤干燥。更关键的是,其寒凉之性可中和黄芪、党参的温性,实现“补气不上火”。
五味子+南五味子(佐药):敛肺止咳、宁心安神,兼顾润燥与睡眠。五味子能敛肺止咳,防止肺气因燥邪外泄导致的久咳不愈;同时可宁心安神,改善气阴两虚引发的失眠多梦。
秋季养生,若只关注单一的润燥或补气,往往难以兼顾身体的整体平衡。不妨试试黄芪生脉饮,它能帮助调和身体的“燥”与“虚”,让你在凉爽的秋日里,既能保持精力充沛,又能远离不适困扰。(来源:薄荷健康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