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文化 >

一个关中人的陕北十年

2025-09-25 11:26:21

  十年前,我从渭水之畔来到陕北黄陵,关中的麦浪与黄土高原的沟壑在此相遇。十年光阴,足以让一个异乡人染上陕北的风尘,尝尽陕北的滋味,听懂陕北的调子。如今,我已是半个陕北人,且让我以舌尖、眼眸与双足为引,带你们走进这片粗犷而温热的土地。

  陕北的吃食,是土地最直白的告白。红枣,是这片旱塬上的红宝石。黄河沿岸的沟壑间,枣树倔强地生长,结出的果子皮薄肉厚,甜得浓烈。狗头枣更是其中珍品,咬一口,蜜汁沁脾,仿佛吞下了一整个陕北的日光。老人们说,红枣是“铁杆庄稼”,再旱的年景,它也能捧出一树红艳艳的盼头。羊肉,则是陕北人对抗严寒的底气。横山的羊,吃的是地椒草,喝的是山泉水,肉质鲜嫩,膻味全无。炖一锅清汤羊肉,撒一把葱花,热气氤氲里,能嚼出草原的野性与窑洞的暖意。羊蹄更是妙物,煮得烂而不散,蘸上蒜醋,一口下去,筋道与绵软在唇齿间纠缠,叫人直叹:“美得太!”而洋芋,是陕北人最朴实的陪伴。它可炒可炖,可蒸可烤,洋芋擦擦、土豆粉……花样百出,却总能在寒冬里暖透肠胃。陕北人说:“三天不吃洋芋,心里空落落的。”这话不假,洋芋早已不是简单的食物,而是黄土里长出的乡愁。

  沙棘——陕北山峁上的野性精灵。枝干带刺,果实酸涩,却偏偏被誉为“维C之王”。当地人砍下枝条,榨成汁液,酸甜里带着一丝粗粝,像极了陕北人的性子——外表刚硬,内里温热。荞麦香醋,则是另一种风味。它不如山西老陈醋浓烈,也不及镇江香醋醇厚,却独有一股荞麦的清香,酸得柔和,回味绵长。每次回乡,我总要捎上几瓶,仿佛带走了陕北的一缕魂。

  窑洞——大地的怀抱,是陕北人最智慧的栖居地。依山而凿,背风向阳,冬暖夏凉。旧时的土窑,如今已演变成石窑、砖窑,甚至“精装版”的豪华窑洞。但无论怎样变化,窑洞始终是黄土的延伸,是人与大地最亲密的对话。我曾笑言:“在城里买不起房,不如来陕北挖口窑。”虽是玩笑,却也藏着几分真意。窑洞的朴素与踏实,恰是这浮躁年代里最稀缺的安稳。

  毛驴——山峁峁上的老伙计,是黄土高原上最耐劳的行者。它们驮着粮食,踩着崎岖的山路,一步一步,走得稳当。即便如今三轮车、摩托车遍地跑,毛驴仍是许多农家的“好搭档”。秋收时节,它们的身影依旧在梯田上晃动,像一幅活着的农耕图。

  民歌——西北风刮出来的调子,是土里长出的声音,是整片黄土地的灵魂。《东方红》《走西口》《兰花花》……每一首都是血与泪、爱与恨的凝结。信天游一嗓子吼出去,能荡过千沟万壑,直抵人心。而安塞腰鼓,则是黄土高原上的雷霆。鼓点一起,红绸翻飞,汉子们腾跃踢踏,仿佛要把千年的压抑与欢畅,统统砸进脚下的土地里。

  十年陕北让我懂得:这片土地的魅力,不在风景的壮丽,而在生活的厚重。它的红枣、羊肉、窑洞、民歌等,无一不是人与自然的默契。如果你来陕北,别急着赶路。坐下来,喝一碗羊汤,听一曲信天游,让黄土的风,慢慢吹进你的骨头里。(李菲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早市上的羊肉泡馍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