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文化 >

中秋:月圆人团圆

2025-10-15 16:26:49

  又是一年中秋,窗外的月亮和往年一样圆,而如今的我们却和往年不一样了。如果用一个字描述中秋,也许便是“圆”了。这时,月亮是圆的,月饼是圆的,家人围坐成一圈也是圆的。

  从古至今,提起中秋,不得不说月亮,李白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轮高悬天际的明月,自古便是游子心中最温柔的灯塔,也是团圆最明亮的象征。张九龄于《望月怀远》中吟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道尽了分隔两地的人们共享同一片月华的心境。杜甫亦在《月夜》里遥想“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月光成了连接相思的唯一纽带。王建一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更是将普天下中秋夜的万般思绪,都融进了这如水般澄澈的月辉之中。

  小时候的中秋,是陕北黄土高原上刮过的清风,是窑洞里飘出的枣香,更是一家人围着炕桌,看月光从天窗漏进来的暖。

  节前几天,邻居奶奶就开始在炕头的小簸箕里挑红枣,专拣那种红得发亮、肉厚核小的,说是要给我们蒸“枣馍馍”。因为奶奶去世得早,邻居奶奶一直把我们当自己的亲孙子一样对待。窑洞外的院子里,爷爷正用麻绳捆谷子秆,一串串谷穗垂着头,像极了一位成熟女人的背影。我跟在邻居奶奶身后,趁她不注意就往嘴里塞颗红枣,甜得眯起眼,邻居奶奶笑着拍我手背:“慢些吃,等中秋夜,让你爸带油旋饼回来,咱蘸着枣泥吃。”

  中秋这天,天刚擦黑,妈妈就把院子里的石桌擦得锃亮,摆上邻居奶奶蒸好的枣馍——馍馍个头比我巴掌还大,顶上嵌着三颗饱满的红枣。旁边的粗瓷碟里,是腌得脆爽的萝卜丝,还有从窖里刚挖出来的红富士,带着点土渣子,咬一口脆生生的甜。我在院子里来回转,隔一会儿就跑到硷畔上望,黄土高原上的风卷着谷穗的声响,远处的山峁子在暮色里变成黑乎乎的轮廓,我总怕爸爸赶不回来。

  直到硷畔上传来骡蹄声声,我和弟弟箭一般冲出去。昏黄的月光下,爸爸牵着驮货的骡子,骡子背上挂着个军绿色帆布包,他看见我俩,弯腰把弟弟抱起来,我鼻子里立刻钻进一股尘土混着油香的味道。“别急”爸爸笑着拍弟弟的后背,“给你们姐弟仨带了油酥月饼,还有给你爷买的旱烟。”

  我们和邻居奶奶两家人围着石桌坐下时,天边的月亮刚好爬上来,清幽幽的光洒在院子里,把院子里那棵梨树的影子拉得长长的。邻居奶奶把油酥月饼掰开,酥皮簌簌落在桌上,里面的红糖馅流出来,我赶紧伸舌头舔了舔。邻居爷爷就着旱烟袋咬了口枣馍,说:“今年的枣甜,馍也蒸得好!”爸爸给妈妈和邻居奶奶夹了一筷子萝卜丝,说着城里中秋节热闹的场景。弟弟拿着半块月饼,站到院子中央,把月饼举到月光下,嚷嚷着:“姐你看!月饼和月亮一样圆!”

  山河远阔,烟火人间,今夕何夕,千里共婵娟。小时候过中秋只在乎月饼甜不甜,放假开不开心。长大后,才品出中秋里夹杂的乡愁、责任和人生况味。小时候我们惦念月饼的甜蜜味道,长大后我们怀念中秋的团圆时光。其实对于中国人而言,人们望月时从来不只是看风景,同时也会看见故乡和自己,看见“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看见遗憾美满皆有时的释怀与慰藉。(陈 杰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