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时,饼香里的旧时光
中秋的意韵,总绕不开一枚小小的月饼。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初记“月饼”二字时,它还只是寻常点心;后来时光流转,这枚糕点渐渐与皎洁明月相拥,成了团圆的信物、思念的载体。
在月饼十二大派系里,秦式月饼算是特别的存在。出自陕西的它,素有“月饼鼻祖”之称,荤素兼备的馅料里,冰糖与板油是灵魂,虽因水分少而难免掉皮掉馅,却凭着皮酥馅香的独特口感惹人偏爱。就连那争议颇大的青红丝,也在秦式水晶饼里占据一席之地,与甜咸交织的滋味相映成趣——于我而言,这抹色彩更是五仁月饼的“灵魂”,少了它,总觉得缺了点中秋的味道。
记忆里的中秋,总与小区门口的月饼摊紧紧相连。每年中秋前半个月,我便攥着期待,胳膊夹着沉甸甸的面盆,盆里装着早已备好的“五仁”:核桃仁、杏仁、花生仁、瓜子仁、芝麻仁,再撒上几缕青红丝,色彩鲜亮得晃眼。我总抢在妈妈前面,脚步匆匆奔向那个熟悉的摊位,摊位后是手艺精湛的月饼爷爷,他面前的烤炉里,正酝酿着最动人的中秋香气。
那时的月饼是“定制”的,摊主备好揉匀的面团,顾客自带馅料,便能拥有独一份的口味。土法烤制的炉火烧得正旺,面团裹上满满馅料,被压成规整的圆饼,印上简单的花纹,送入炉中。半个钟头的等待不算漫长,空气中弥漫的酥香早已勾得人馋虫四起。每当第一炉月饼出炉,我总迫不及待地接过,烫得直换手,却舍不得放下——咬下一口,外皮酥脆掉渣,内馅香甜饱满,五仁的醇厚与青红丝的微酸在口中化开,热腾腾的香气裹着幸福感,让人恨不得把整个秋天都咽进肚里。我常常蹲在摊位旁,腿像被钉住一般,直到把最后一点饼渣舔干净才肯离开。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童谣不知从何时起印在脑海里,每逢夜晚坐在阳台上,看着天上那轮圆满的明月,手里捧着月饼,便会不由自主地念出声。月光洒在身上,饼香萦绕鼻尖,父母在身旁说着家常,那时的中秋,简单却满是暖意。
如今再逛超市,货架上的月饼琳琅满目,包装精致,口味新奇,却再也寻不到当年的心动。偶尔在角落发现牛皮纸包裹的古法五仁月饼,青红丝依旧,模样熟悉,可咬下一口,却尝不出记忆里的香甜。是口味变得挑剔了吗?或许不是。长大后与父母聚少离多,中秋的团圆味淡了,那枚月饼里承载的温暖与牵挂,也跟着散了些。
又是一年中秋至,月光依旧皎洁,只是那饼香里的旧时光,成了心底最柔软的念想——原来我们怀念的从来不是月饼本身,而是藏在饼香里的团圆,和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岁月。(李菲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