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民的双向奔赴——西安高新区最小平安单元的“力度、速度与温度”
清晨七点,高新第二学校的校园门口,人流如织。身着制服和反光背心的“护学岗”民警、戴红袖标的保安、挂着工作牌的志愿者们默契协作,一边疏导校园门口的车流,一边引导学生们有序入校;下午两点,西安高新医院的警务室里,社区民警寇显伟正在和医护人员召开定期研判会,讨论如何化解近期的医患矛盾纠纷;晚上十一点,东大派出所民警刘敏和东大村群防群治队员们准时上岗,在巡逻过程中护送了一名走失的老年人回家……
这些看似平常的场景,是西安市高新区最小平安单元建设的生动注脚。作为国家级高新区,这里聚集了142家世界500强及跨国龙头企业、超6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30万户籍人口和从业人员,既是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也是民生幸福的“晴雨表”。今年以来,西安市公安局高新分局以“最小平安单元”为支点,积极推动公安警务和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让“1分钟自救、3分钟他救、5分钟专业救”的庄严承诺,成为群众触手可及的安全感。
一、“小单元”托起“大治理”,让安全防线有了“精准施策”的力度
“以前园区安保就靠我们几个人巡逻,遇到突发情况总有些力不从心,现在有了派出所的指导,还能和周边企业联动,心里踏实多了!”西安高新区环普科技园的保安员李师傅,如今多了一个身份——“最小平安单元”成员。他的工作包里,除了对讲机、手电筒,还有一本《风险排查手册》,记录着每天巡查发现的消防通道堵塞、可疑人员徘徊等问题。

这样的转变,源于高新区的特殊“区情”:29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有人口超过210万,既有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国之重器”,也有夜市摊点、城中村等烟火气十足的生活场景;既有日均超50万人次的“打工专线”地铁六号线,也有以草堂寺、仪祉湖等为代表的旅游景区。过去,“110接处警”的传统模式平均到场需10至15分钟,而突发案事件的“黄金处置时间”往往以“秒”来计算。
“安全不能只靠‘远水救近火’,要把防线建在群众身边!”高新分局有关负责人说道。今年以来,高新分局在高新区管委会的统筹部署下,启动“最小平安单元”建设工作,按照“治安牵头、情指调度、特警培训、各派出所促建”的工作思路,以治安重点部位为圆心,以“专业+群防群治”机制为半径,将警务工作延伸到高新区的街头巷尾、楼宇院落、企业园区。

这里的“小”,是空间的精准覆盖——380个平安单元星罗棋布,涵盖了170处党政机关、高等院校、大型商超等重点部位,以及74个社区、125个行政村、6家医院、9所高等院校、125所中小学幼儿园、146个城市小区……
这里的“平”,是功能的多元融合——共计覆盖80个社区警务室、29个农村中心警务室、6个街面警务站、5个公安检查站、226个共治办公室,让最小平安单元深度融入公安警务,成为治安防控的“前哨站”、矛盾化解的“谈心角”、群众服务的“暖心岗”。
这里的“单元”,是警民的携手联动——每个单元将驻社区(村)民辅警、消防救援人员、城管队员、社区(村)干部、物业保安、治安协理员、平安“义警”等群防群治力量融合进来,累计542名社区民辅警、2094名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既有专业力量的“定盘星”,也有群众力量的“满天星”。
二、“微联动”激活“强动能”,让应急处置有了“来之能战”的速度
“报告!发现一名可疑人员携带汽油出现在科技一路,请求支援!”“收到!请立即派保安员先行控制,民警3分钟后到场!”今年8月,在科技一路某公司门口发生一起突发警情,公司保安人员通过对讲机呼叫科技路派出所综合指挥室,综合指挥室立即调派附近的保安人员先行到场处置。随着指令下达,公司保安人员迅速携带防护器械赶到现场,与随后赶来的巡逻民警、消防队员协同配合,仅用4分35秒就控制了涉事人员和物品,成功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升级。

这起事件的成功处置,得益于高新分局常态化的实战培训演练工作。为提升应急处置能力,高新分局反恐怖和特警大队以“精准化送教、实战化赋能、长效化运行”为目标,为辖区最小平安单元开展分层分类“送教上门”。针对安保人员,重点培训防暴器械使用、依法处置流程;针对学校师生,开展突发暴力事件、突发交通事故等专项演练,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针对企业员工,通过模拟火灾事件应急逃生和自救等场景,提升险情的应对水平和能力。
截至目前,高新分局已经累计组织12个派出所、9个街道、104家高新区单位开展专项培训61场、实战演练39次,共计覆盖600余名社会力量。通过“理论+实操+演练”的模式,让每一名参与者都能熟练掌握应急处置技能,真正做到“人人懂流程、会操作、能处置”。
除了实战演练,高新分局还通过科技赋能,让平安单元插上“智慧翅膀”。沣河作为西安市的重要保护水域,其河道蜿蜒、风景宜人,吸引大量钓鱼爱好者聚集。然而,河床的石块湿滑、汛期水流湍急等问题导致的溺水、摔伤等安全隐患频发。10月初的一个清晨,秦渡派出所民警操控无人机对沣河沿岸开展例行巡查时,发现下游浅滩处有1名群众站立在河道中央裸露的岩石上垂钓,身体随甩杆动作摇晃,随时有失足落水的危险。民警立即通过无人机喊话系统进行规劝,并调度由周边2个行政村的村综治人员、治安协理员组建的“沣河安全护卫队”先行处置,不到5分钟,“沣河安全护卫队”队员和巡逻民警先后抵达现场,制止了群众的危险行为,并详细讲解沣河溺水的真实案例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以前总觉得河边钓鱼是小事,听了民警的讲解才知道这么不安全,以后肯定不会再犯了。”这名垂钓者当场表示。
自启用无人机巡查以来,秦渡派出所已累计开展沣河沿岸空中巡查56次,及时劝阻违规垂钓、破坏生态等行为21起,未发生一起因人为活动导致的生态破坏和安全事件。这种“天上看、地上巡、空中劝”的模式,在无人机的“守护眼”与单元力量的“巡逻脚”共同作用下,不仅延伸了最小平安单元的“智治”触角,更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平安建设全过程。
三、“小细节”传递“大温暖”,让平安建设有了“众人拾柴”的温度
“以前园区安保就靠我们几个人巡逻,遇到突发情况总有些力不从心,现在有了派出所的指导,还能和周边企业联动,心里踏实多了!”说起最小平安单元建设带来的变化,西安高新区环普科技园的保安员李师傅打开了话匣子。作为西北最大的科技研发园区,环普科技园汇聚了180余家企业、约2.5万名员工,人员密集、需求多样曾是治安防控的难点。
改变始于今年启动的最小平安单元建设。不同于以往公安机关的“单打独斗”治理模式,高新分局主动打破机制壁垒,搭建起“政府+公安+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的多元共治平台。鱼化寨派出所每月定期召开的警企座谈会,成为企业建言的“直通车”。在今年三季度的一次“进建商”座谈会上,有企业提出“员工宿舍周边照明不足,夜班员工下班不安全”的问题,鱼化寨派出所当即联合园区物业制定整改方案,3天内就完成了10余处路灯的加装与检修。“没想到我们随口提的问题,这么快就解决了!”某科技公司行政主管李女士的感慨,道出了众多企业的心声。
在校园安全领域,这种“单元”力量同样温暖。高新区第二十三小学周边车流密集、人头攒动,高峰时段的学生安全让家长们忧心不已。最小平安单元建设启动后,兴隆派出所联合交警、学校、家长志愿者组建起“护学队”——民警负责交通疏导,学校工作人员轮流在路口引导学生,家长志愿者协助维护秩序。“现在每天放学,都能看到熟悉的面孔在路边守护,我们接孩子也更放心了。”学生家长张女士说。如今,这支由10余人组成的护学队,已成为校园周边一道固定的“安全风景线”。

社区治理中,“邻里守望”的理念更是让平安建设有了“人情味”。在枫林绿洲社区,民警李宇辐射带动网格员、物业、志愿者、商户、学生家长“五支力量”,构建起“1+5+N”最小平安单元体系。63名“红袖章”巡逻队员每日穿梭楼宇间,他们中有退休教师、物业保安、全职妈妈,都是李宇从居民中动员发展的“平安合伙人”。72岁的老党员老张每天都会在小区里转一转,看到楼道灯坏了、消防通道有杂物,都会第一时间反馈给物业和民警。“以前邻里之间不熟,现在为了小区平安一起出力,关系也更亲近了。”老张笑着说。今年以来,枫林绿洲社区群众反应的飞线充电、占道经营等18条隐患全部整改到位。
据统计,2025年7月启动建设以来,遍布高新区的最小平安单元已经累计排查整改安全隐患2933处,成功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76起,面对面开展反诈宣防惠及21462人。高新区最小平安单元的“防护网”,正在渗透到城市治理的每一个“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底色。
如今的高新区,380个最小平安单元犹如380颗“平安种子”。在城市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它们或许很小,却连接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它们或许平凡,却守护着这座创新之城的安宁。行走在高新区的街头巷尾、企业园区、村居院落,随处可见最小平安单元建设的生动实践:巡逻队伍的脚步铿锵有力,无人机巡查的“眼睛”时刻守护,邻里之间的互助温暖人心……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汇聚成了高新区平安建设的强大力量。(来源:西安公安高新分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