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新闻 >

新时代陕西林业十大成就

2022-08-09 22:37:50

  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林业部门扛实兴林草兴生态重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深度融合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在“五大阵地”“六条战线”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绿色陕西实绩厚植山清水秀之基,精心绘制美丽中国建设陕西新画卷。

  (一)生态空间一体化治理铸新局。坚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为工作实绩实效,生态空间治理之路越来越坚实。制修订《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封山禁牧条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条例》《天然林保护修复条例》,生态空间治理法治体系日臻完善。新组建的林业部门一体化监管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四大陆地生态系统和自然保护地体系,锚定2.2亿亩生态空间主战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秦岭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长江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由“以条为主”向“以块为主、条块结合”转变,形成林地、草地、湿地、荒地、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重建、生态富民、生态服务、生态安全一体化的具有陕西特色的生态空间治理新体系新格局。

  (二)“一山两河”保护修复登新高。从生态带状特征出发,分带而治、精准施策,同步推进秦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生态空间治理。系统升级秦岭保护模式,科学布局国家公园体系。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任务全面完成,秦岭国家公园纳入国家公园总体布局。积极推进秦岭国家植物园和秦岭北麓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秦岭森林覆盖率达到82%,成为名符其实的“绿海”。习近平总书记称终南山之牛背梁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然氧吧”。全国最绿是宁陕,森林覆盖率高达96.24%。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启动实施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工程,以绿治黄、以水定绿,织密织牢黄河西岸“绿色廊道”。陕北黄土高原成为全球增绿幅度最大的区域。全省年入黄泥沙量减至2.7亿吨左右。“一山两河”生态根基日益厚实,生态系统生产力、承载力、支持力不断增强。

  (三)质量并举国土增绿展新貌。持续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治理工程,不断掀起生态空间绿色革命新高潮。延安实现陡坡耕地应退尽退,榆林实现流动沙地全面治理。国土绿化由以造为主迈向营造并重、以营为主新阶段,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增量提质,人工种草和种草改良成为国土绿化新篇章。

  近十年来,全省累计造林4532万亩、退化林修复和森林抚育3582万亩,其中飞机播种595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486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增加近4个百分点,达到45%以上,森林蓄积增加1.1亿立方米,达到5.67亿立方米。持续实施公益林与商品林“分林而治”,优化公益林空间布局,落实公益林生态补偿。

  全省公益林达到1.39亿亩、商品林0.48亿亩。完善天然林保护修复机制,加快“工程建设”向“常态管护”转变。飞播造林由固定翼向直升机发展,更精准更便捷适应性更广。继宝鸡之后,西安、延安、安康、商洛、汉中、榆林相继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45个县(市、区)创建为省级森林城市,建成300个国家森林乡村、1500个“三化一片林”乡村。全民义务植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累计参与人数1.48亿人次、栽植苗木7.89亿株。全面推进科学绿化,开展造林绿化适宜性评估,造林计划和造林结果落地上图。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在渭南、宝鸡落地实施。三秦家园厚植山清水秀之绿色根基。

  (四)双园并进自然保护蓄新势。加快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新增自然保护区3处、自然公园47处,全省各类自然保护地达到270处,其中国家公园1处、自然保护区60处、自然公园209处。创建秦岭国家公园新增自然保护地967万亩,全省自然保护地面积将达4139万亩,占国土面积13.41%。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陕西片区建设快速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创建任务全面完成,设立工作进入关键阶段。新增植物园5处,全省植物园达到13处。秦岭国家植物园主园区建成开园,迈出了升级转型发展新步伐。形成国家植物园体系与国家公园体系“双园并进”新态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稳步推进,多头管理、交叉重叠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形成秦岭、子午岭两大自然保护地群。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陕西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已经成形。

  (五)野生动植物保护结新果。持续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开展打击违法猎捕秦岭野生动物专项行动。攻克珍稀野生动植物繁殖和栽培关键技术,“秦岭四宝”人工种群数量持续增长,人工栽培陕西羽叶报春助力野外种群稳步恢复。秦岭大熊猫野外种群增幅、密度居全国之首。持续开展朱鹮野化放飞行动,加强中日韩朱鹮保护合作,历史栖息地恢复工作稳步开展,朱鹮种群由2012年的1300余只发展壮大到7000余只,续写了“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新篇章。人工繁育林麝野化放归,金丝猴、羚牛野外种群稳定健康。子午岭华北豹种群壮大,秦岭蕙兰、独叶草生活区扩大。积极发挥媒体推动力量,发布《秦岭大熊猫研究保护成果》《朱鹮保护蓝皮书》《秦岭生态空间治理白皮书》,创制《我们的绿水青山》《守望秦岭》《鸟与人》等文宣产品,聘用朱鹮、大熊猫文化大使,持续开展大熊猫、朱鹮文化宣传活动,“秦岭四宝”成为“十四运”吉祥物,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社会氛围日益增强。

  (六)碳汇林业发展开新路。以“双碳战略”为引领,以维持碳氧平衡为主攻方向,制定《陕西省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持续完善绿色碳库扩容增汇、产能升级的示范模式和激励机制。启动“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建设,建立“双储林场”国家储备林建设新模式。建设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中心,完成碳汇样地监测和栎类、油松等主要树种生物量建模,初步形成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监测体系。积极探索林业碳汇交易,推动林业碳票竞价交易,不断开辟碳汇林业发展新路径。据估算,森林生态系统年增碳汇能力820万吨。全省生态系统碳储量34亿吨,年碳汇量由不足4100万吨增至4900万吨。

  (七)生态友好经济树新碑。坚持把生态治理与特色产业融合,林文旅一体推进,发展林草产业经济、美丽生态经济、自然教育经济,树起生态友好型经济发展新的里程碑。完成财政和社会林业投资1125.94亿元,落实生态效益补偿资金89.72亿元,5万多名生态护林员上岗履职,238万贫困人口因兴林草兴生态走上小康之路。国有林场改革主体任务全面完成,国有林场实现生态化公益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林地生产力进一步释放。聚焦补链强链延链,四大产业全链条升级转型。认定林业合作社示范社142个、龙头企业198个、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30个。林麝产业一枝独秀,存栏、麝香增幅超过6倍,占全国七成以上。冬枣走出陕西、享誉全国。韩城建成全国最大的花椒基地和集散中心。洛南建成全国核桃交易中心,商洛核桃搭乘“中欧班列”走上一带一路。全省林业产值突破1500亿,比2012年翻了一翻多。新建森林公园4处、地质公园31处、沙漠公园2处,新建自然体验基地29处、森林康养基地19处。累计建成风景名胜区35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16处。秦岭四宝科学公园开园运营。公布11条生态旅游线路,力促自然体验、休闲康养、生态旅游新时尚。

  (八)生态风险管控创新绩。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系统管控生态风险。扩大护林队伍,增强护林能力,优化护林体系,探索护林模式,构筑生态空间全覆盖、高质量的管护网络。严控林地定额、采伐限额,引导集约节约使用林地、林木资源,基础民生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保障能力持续提升。72万余棵古树名木全部实行挂牌保护、动态监管。9市94县(市、区)划定封禁区,封山禁牧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持续开展森林督查,全面禁食野生动物。全面夯实森林草原防火责任,火灾次数、过火面积、受害面积屡创新低。落实松材线虫病疫情“防输入、防扩散、防反弹、清疫木、清疫情”防控思路,组织开展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疫区数量、疫点数量、发生面积、病死松树数量呈现“四下降”。及时有效遏制美国白蛾疫情。生态风险管控体系日渐完善,生态安全防线更加牢固。

  (九)数字科技兴林发新力。实施生态空间治理十大创新行动,全面布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水平持续提升。推进网信兴林强林,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管理机制,上线运行生态空间云平台,组建陕西生态空间数据中心,有序推进“一张图”“一套数”对接融合。推广应用北斗导航技术、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接国家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构建起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视频实时监控、地面人工巡护融合共享的“天空地”一体化动态监测体系。组建陕西省林业科学院,新建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推行“揭榜挂帅”,加强科技攻关态势。评定“陕西省十大林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适用创新技术。加大林木良种选育,认定林木良种133个,良种化水平较大提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创新驱动持续发力。

  (十)“三位一体”机制谱新曲。高位对接、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构建党委政府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社会各界支持关注的“三位一体”治理机制。全面推行林长制,设立三级总林长、五级林长、四级林长制办公室,5万余名林长进入网格化管理,林长责任到山头到地块。完善绿化委员会工作机制,成员单位任务细化实化,国土绿化和义务植树组织领导全面强化。组建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各级林业部门切实履行林长制办公室、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关注森林活动执委会职责,把“政治强、业务精、形象好”转化为系列实践活动,壮大“以红带绿、以绿映红”之势,生态绿军战力稳步提升。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大熊猫管理部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治沙英雄石光银荣获“七一勋章”,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旗帜。

  瞄准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总目标,已经确定“十四五”林业发展目标和生态空间治理“三步走”战略愿景。第一步,推动生态空间由“浅绿色”向“深绿色”转变,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增加1.5个百分点,森林蓄积达到6.3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60%,湿地保护率达到50%,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465万亩,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稳定在现有水平以上,初步建成“深绿陕西”。第二步,推进“由绿向美”转变,到2035年森林蓄积达到8.2亿立方米,国家公园为体系和国家植物园体系全面建成,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明显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极大提升,初步建成“山清水秀的陕西”。第三步,持续推进“由绿向美”进程,到2050年生态空间资源持续增长,生态系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优质生态产品、生态服务更加丰富,生态空间美丽颜值达峰、生物体系达优、生态功能达强,全面实现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高质量“山清水秀的陕西”。

  生态美则陕西美,生态强则陕西强。生态空间是美丽陕西之根,美丽陕西是美丽中国之芯。生态绿军心怀绿山愚公志,增绿添彩铿锵路上,向绿向美砥砺奋进!

  (陕西省林业局供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2023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