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基层,为健康“骨”“筋”——铜川市人民医院开展骨质疏松防治公益活动
近年来,一支来自铜川市人民医院的公益团队积极深入社区、农村一线,开展骨质疏松防治公益活动,受到广大老百姓的高度好评,形成该市卫生领域的一股暖流。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展,骨质疏松已经和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给老百姓的健康带来极大威胁。据2023年发布的《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报道:全国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2%,其中男性为10.7%,而女性则高达51.6%。罹患骨质疏松,轻则出现身高减低、弯腰驼背、躯体疼痛等症状,而严重的则出现脆性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脊柱骨折,让患者不得不面对手术、长期卧床等风险,有些因此而导致死亡。
但是,我国却面临着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知晓率、诊断率、治疗率低”的严峻现实。要科学防治骨质疏松,首要任务就是做好一级预防,即最大范围宣传骨质疏松的基本知识和预防策略,引起老百姓的重视。因此,防治骨质疏松最大的阵地不是医院,而是社区和农村。
为此,铜川市人民医院多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护人员自发组织,主动出击,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积极开展《为健康“骨”“筋”》的骨质疏松防治科普宣教公益活动。
该活动以宣讲骨质疏松的基本知识和防治策略为切入点,以三种方式共同发力:一是来自三甲医院的宣讲专家团队直接进入社区、农村,线下宣讲、PPT展示、锻炼示范、现场义诊;二是通过报刊、杂志、微信、医院公众号等进行科普、线上交流互动、答疑解惑;三是通过医院的专业门诊、病区,进行规范检查、治疗。三种方式既各有侧重点,又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学习、科普、互动、诊断、治疗以及慢病管理的闭环。并且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医学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持续优化,形成一个稳定的长期学习品牌活动。
从2023年至今,该活动共开展讲座13次,现场听众和咨询者超过千人;义诊28场,门诊和住院服务骨质疏松患者1300余人,直接受益群众达2500余人次;同时该活动也在积极探索实施“医院-社区-群众”的“三点一线健康推广模式”,为提高慢病管理模式探索新的路径。该活动也得到包括铜川市医学会在内的各级部门重视,成功申请到市级科研活动一项,相关研究成果正在整理中。
该活动最大的亮点就是来自三甲医院的医疗专家直接深入社区、农村一线,与老百姓面对面进行沟通宣讲、义诊,不但将骨质疏松的相关知识科普到老百姓手中,也能发现老百姓真正的健康需求,不断进行改进优化、持续服务。深入浅出的讲解,灵活机动的学习方式,随时随处可得到的在线服务等诸多亮点,不仅深得老年人的喜爱,更辐射到中青年,让关注健康、不断学习蔚然成风,更让二十大提出的“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等相关政策落地生根,已经成了该市的一大社会亮点。
展望未来,该活动发起人张小军主任医师神情地说:“我们会继续发力,不仅要让知识的阳光驱散骨质疏松的阴霾,健康筋骨,更要让科学的阳光照进老年人的心里,让学习之风健康每个心灵”。(来源:铜川市人民医院 张小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