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健康 >

脓胸护理指南:从抗感染到康复的全面守护

2025-08-07 20:58:04 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肖圆 任柯蒙 王少春

  脓胸,即胸膜腔内积聚脓性渗出液的感染性疾病,多由肺炎、肺结核等肺部感染蔓延至胸膜腔引发,少数可因胸部外伤、手术污染导致。其治疗核心是“充分引流脓液+规范抗感染”,而科学的护理则是缩短病程、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的关键。很多患者在确诊后,常因胸痛、发热、呼吸困难感到焦虑,也对引流管护理、用药规范等存在困惑。本文将从急性期护理、引流管管理、康复期调理到预防复发,梳理脓胸全周期护理要点,帮你平稳度过治疗过程。

  急性期护理:控制感染,缓解症状

  脓胸急性期(发病1-2周内)常伴随高热、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护理重点是配合医生控制感染、缓解不适,为后续治疗打下基础。

  体温管理是首要任务。脓胸患者多出现持续性高热(体温≥38.5℃),需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记录体温变化趋势。当体温超过38.5℃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额头、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或使用冰袋冷敷额头,注意避免冻伤),若降温效果不佳,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服药后注意补充水分,防止出汗过多导致脱水。同时,要保持室内通风,室温控制在22-24℃,湿度50%-60%,为患者创造舒适的降温环境。

  疼痛与呼吸护理需同步跟进。脓胸引发的胸痛多与胸膜摩擦相关,患者常因疼痛不敢深呼吸,易导致肺不张,加重呼吸困难。护理时可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如半坐卧位或患侧卧位——患侧卧位可减少患侧胸廓活动,减轻疼痛,同时避免脓液扩散至对侧胸膜腔。若疼痛明显,需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疼痛缓解后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用鼻缓慢吸气,使腹部隆起,屏气3-5秒后用嘴缓慢呼气,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3-4次,促进肺扩张,改善呼吸功能。此外,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需给予吸氧(氧流量2-3L/min),监测血氧饱和度,确保维持在95%以上,若血氧持续下降,需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用药护理是控制感染的关键。急性期需遵医嘱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类、喹诺酮类药物),待脓液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明确后,再调整为针对性抗生素。护理时需严格掌握用药时间和剂量,确保抗生素按时输注,不可擅自停药或增减剂量——即使体温恢复正常,也需完成全疗程治疗(通常2-4周,严重者需6-8周),避免感染反复或产生耐药性。同时,要观察药物副作用,如使用头孢类药物后出现皮疹、瘙痒,可能是过敏反应;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后出现恶心、腹泻,需及时告知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引流管护理:确保通畅,预防并发症

  脓胸治疗中,“充分引流脓液”是核心环节,常用胸腔闭式引流术引出胸膜腔内的脓液,减少毒素吸收,促进胸膜腔闭合。引流管护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治疗效果,需重点关注引流管通畅性、固定情况及切口护理。

  引流管通畅管理是重中之重。首先要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状:急性期脓液多为黄绿色、浑浊状,随着治疗推进,脓液颜色会逐渐变浅、变清,量也会逐渐减少(若24小时引流量少于50ml,且颜色清亮,多提示病情好转,可考虑拔管)。若发现引流液突然增多、颜色变深,或引流管内液面无波动、患者出现胸痛加重,可能是引流管堵塞,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切勿自行挤压引流管,医护人员会通过挤压引流管(从靠近患者端向远端挤压)或用生理盐水冲洗,恢复引流通畅。同时,要注意引流瓶位置,需始终低于患者胸部水平(距离地面60-100cm),避免引流液逆流回胸膜腔,引发二次感染。

  引流管固定与活动指导需细致。引流管需用胶布妥善固定在患者胸壁上,避免牵拉、扭曲或脱落——患者翻身、坐起时,要先调整引流瓶位置,再缓慢移动身体,不可随意牵拉引流管。日常活动时,可将引流瓶用布袋挂在腰间,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剧烈运动(如翻身过快、下床奔跑),防止引流管移位。若不慎出现引流管脱落,需立即用手按压切口处,通知医护人员处理,不可自行将引流管插回,以免引发感染。

  切口与引流瓶护理不可忽视。要保持引流管切口周围敷料干燥、清洁,若出现敷料渗液、渗血,需及时更换,防止切口感染。引流瓶内的无菌生理盐水需每日更换,更换时要关闭引流管开关,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如戴无菌手套、用碘伏消毒引流瓶口),避免空气或细菌进入胸膜腔。同时,要记录引流瓶内液体的量,便于医生评估病情。

  康复期调理:逐步恢复,巩固疗效

  当脓液引流干净、感染得到控制后,患者进入康复期(通常持续1-2个月),护理重点转向身体机能恢复、营养补充及生活方式调整,防止病情复发。

  营养支持是康复的基础。脓胸属于消耗性疾病,患者常因高热、感染导致蛋白质、能量消耗增加,需通过饮食补充营养,促进身体修复。康复期饮食需遵循“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原则:每日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虾、瘦肉、鸡蛋、牛奶、豆制品),每公斤体重需1.5-2g蛋白质,帮助修复胸膜组织;增加热量摄入(如主食选择米饭、面条、杂粮粥,搭配坚果、水果),满足身体代谢需求;多吃新鲜蔬菜(如菠菜、西兰花、胡萝卜)和水果(如橙子、苹果、猕猴桃),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A,增强免疫力。同时,要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冰饮),防止刺激胃肠道或加重炎症。

  呼吸功能锻炼需持续进行。康复期虽无引流管束缚,但仍需坚持呼吸训练,改善肺功能,预防肺不张。可继续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同时增加缩唇呼吸(用鼻吸气,用嘴缩唇缓慢呼气,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2-3倍),每次训练15-20分钟,每天3次。此外,可逐渐增加活动量:术后1-2周可在室内缓慢行走(每次10-15分钟),2-3周后可到室外散步(每次20-3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跳绳、提重物),待身体完全恢复后(通常术后3个月),再逐渐过渡到正常活动。

  病情监测与随访不可松懈。康复期需定期监测体温、呼吸情况,若出现发热(体温≥37.5℃)、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是感染复发,需及时就医。同时,要遵医嘱完成复查:出院后1个月复查胸部CT,评估胸膜腔恢复情况(如有无胸膜增厚、粘连);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确认炎症指标正常。若存在基础疾病(如肺结核),需继续治疗基础病,定期复查,防止再次引发脓胸。

  预防复发:远离诱因,守护健康

  脓胸的复发多与肺部感染未控制、免疫力低下相关,需从源头预防,降低复发风险。

  首先,要积极治疗肺部基础疾病。若患者有肺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疾病,需按医嘱规范治疗,彻底控制感染,避免感染蔓延至胸膜腔。例如,肺结核患者需坚持服用抗结核药物(全疗程6-9个月),不可擅自停药,定期复查痰菌、胸部CT,确保病情稳定。

  其次,要增强免疫力。康复期需规律作息(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瑜伽),增强体质;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流感季节可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减少肺部感染风险;避免去人群密集、空气污浊的场所,防止交叉感染。

  最后,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勤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戒烟戒酒(吸烟会损伤呼吸道黏膜,增加感染风险;酒精会加重肝脏负担,影响免疫力);若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肺部感染症状,需及时就医,早期治疗,避免病情进展为脓胸。

  脓胸的治疗与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急性期的感染控制、引流管管理,到康复期的营养补充、功能锻炼,每一步都需要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科学的护理不仅能帮助患者更快缓解症状、恢复健康,还能降低并发症与复发风险。记住:只要规范治疗、精心护理,脓胸患者完全可以恢复正常生活,重返健康轨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