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术之光重塑生命之美——冯瑞铮与他的DIEP革命
在整形外科领域,冯瑞铮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他不仅在眼整形、乳房整形、脂肪移植等多个细分方向深耕多年,成为业内公认的专家,更以敢为人先的技术革新精神,持续推动着整个行业向更精准、更安全的方向迈进。而在他众多成就中,最耀眼的明珠无疑是其原创研发的“高频超声联合影像分析辅助DIEP术前穿支血管定位技术”——这项技术如同精准的灯塔之光,照亮了乳房再造手术中最关键也最艰难的一段航程,为无数患者带来了重生的希望。
DIEP(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乳房再造术,素来被誉为乳房再造领域“皇冠上的明珠”。它通过取用患者自身的腹部组织重建乳房,既能实现形态自然逼真的效果,又能同步达到腹壁整形的目的,堪称“一举两得”的理想术式。但这座“技术高峰”却因极高的操作门槛,让许多医生望而却步:手术的核心难点在于对穿支血管的处理,这些血管纤细如发丝,其数量、粗细、走向均无固定规律,解剖变异极大,术中一旦发生损伤,整个皮瓣便会因血供不足而坏死,直接导致手术失败。更棘手的是,传统手术方法高度依赖医生的个人经验,如同在黑暗中摸索,不仅风险居高不下,手术效率也难以提升,这使得DIEP技术长期难以在国内广泛普及。“不能让技术的复杂性,成为患者重拾希望的障碍。”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冯瑞铮毅然踏上了DIEP技术的攻关之路,决心打破这一行业瓶颈。
为了攻克穿支血管定位的难题,冯瑞铮创新性地将高频探头超声技术与Analysis图像分析系统相结合,构建出一套完整、高效的术前评估与定位方案。首先,借助高频超声技术,他能够在术前对患者腹壁下动脉的走行轨迹、管径大小,以及穿支血管的具体位置、数量和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全面且无创的评估,这不仅彻底避免了术中盲目地组织探查,更为手术方案的设计提供了精准的科学依据;其次,Analysis系统可将二维超声图像转化为三维重建模型,把复杂交错的血管网络以立体、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医生在手术开始前就能清晰“看见”每一条关键血管,从而进行精细化的皮瓣设计与手术路径规划;在此基础上,冯瑞铮还能根据每位患者的个性化影像数据,量身定制专属手术方案,术中只需沿着术前规划的“血管地图”操作,大幅减少了不必要的组织分离,显著降低了血管损伤风险,缩短了手术时间,更将皮瓣成活率提升至行业新高度。这项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彻底改变了DIEP手术“经验驱动”的传统模式,推动其向“数据驱动”转型,让原本依赖“手感与经验”的外科操作,真正迈出了向“科学精准”跨越的坚实一步。
然而,技术的终极价值从来不止于解决技术难题,更在于对人的关怀。对于无数因乳腺癌失去乳房的女性而言,冯瑞铮的这项技术带来的不仅是外形的重建,更是生活的重建与尊严的回归。“当你亲眼看到她们因为失去乳房而陷入痛苦、自卑,甚至因此导致家庭关系破裂时,你就会真正明白我们工作的意义。”冯瑞铮曾这样回忆道。他的导师董佳生教授“敬畏生命,一视同仁”的教诲,早已深深烙印在他心中,也让他始终将人文关怀融入技术研发与临床操作的每一个细节——从术前反复确认患者需求,到术中力求最小创伤,再到术后密切跟踪恢复情况,他始终以“让患者在安全、微创的前提下重获自信与美丽”为目标。如今,得益于冯瑞铮不遗余力的技术推广,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掌握了DIEP技术的核心要领,越来越多的乳腺癌患者得以通过这项技术摆脱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痛苦,而这不仅彰显了他作为外科医生的“匠心”,更诠释了他作为医者的“仁心”。
谈及整复领域的未来,冯瑞铮有着清晰的判断:随着行业规范化程度不断提升,整形外科领域将逐步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竞争”,而技术创新与合规经营将成为整复领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基于这一判断,他也为自己规划了明确的方向——未来将继续在修复重建外科领域深耕细作,同时密切关注再生医疗等前沿方向,持续探索技术突破的可能性。此外,他还多次在整复领域相关行业会议中呼吁:“要进一步普及推广修复重建外科技术,切实提高相关领域医生的职业待遇,让更多人坚守医者初心,为医疗领域荣誉与患者福祉而战。”
从攻克DIEP技术瓶颈,到推动技术普及,再到为行业未来奔走呼吁,冯瑞铮用一项原创技术解决了行业难题,更用一份医者仁心点亮了无数患者的希望。他的故事,既是技术创新者突破自我的典范,也是仁心医者践行使命的生动注脚。而作为硕士生导师,他还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与技术理念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外科医生,让“以技术之光重塑生命之美”的事业得以薪火相传,持续为整形外科行业的健康发展注入力量。(王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