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已病”到“防未病”——汉中市第二人民医院肝病科医生项颖环的15年求索之路
【编者按】医者是人民群众健康的守护者,为全面展现我院医者献身医学、守护生命的初心使命的时代风采,医院特别策划推出“医声”专题报道。
在我们身边,有一位医生,十五年如一日,坚守在对抗肝病的第一线。她从传统的肝炎、肝硬化治疗,到如今将目光投向日益高发的脂肪肝、肥胖防治,开创了中西医结合的特色诊疗之路。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汉中市第二人民医院肝病科副主任医师项颖环的医学世界。

从医15年,您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项颖环:回首15年,我的感悟很深。如果说前十年,我工作的重心是"治已病",即全力救治那些已经发展到肝炎、肝硬化的患者;那么近五年,我思考更多的是如何"防未病"。
这个转变,很大程度上源于脂肪肝患者数量的爆炸式增长,治疗缺乏“特效药”。他们大多正值壮年,身体没有明显不适,但肝脏的警报已经拉响。如果等到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再去干预,不仅患者痛苦,家庭和社会负担也会非常沉重。其次,还源于体检报告单上“脂肪肝”频繁出现同时转氨酶异常、甘油三酯的升高、尿酸的升高、血糖的升高,血压升高、体质指数升高,看到这样的体检报告,我的感触颇为复杂。
当“脂肪肝”与转氨酶、血脂、血糖、血压、肥胖同时出现,这绝不仅仅是肝脏一个器官的问题,它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集中体现,是代谢中枢亮起了红灯,是身体发出的最强烈、最直观的警告之一。忽视它,就意味着忽视了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全面保护。
这些指标飙升的背后,是现代生活方式的“功劳”。
饮食陷阱:高糖、高脂、高精制碳水化合物的饮食,让热量摄入轻而易举地超标。
运动稀缺:交通工具替代了行走,屏幕时间吞噬了活动时间。
压力与睡眠:长期的精神紧张和睡眠不足,进一步扰乱了内分泌的平衡。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从单纯的治病,扩展到对患者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传统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血糖高了就降糖,血压高了就降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滋养这些疾病发生的土壤。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感悟和升华。尽管形势严峻,但在发展为不可逆的肝硬化之前,脂肪肝以及相关的早期代谢异常绝大多数是完全可逆的。

近几年,科室开展了哪些新技术?有哪些难忘的故事?
项颖环:正是基于这种“防大于治”的理念,我和科室团队近年来重点打造了 “中西医结合代谢性疾病(脂肪肝/肥胖)综合诊疗”这个新方向。我们引进了两项关键设备:人体成分分析仪和超声肝纤维化无创检查仪。
它们就像医生的“透视眼”。前者能精准告诉我们,患者的胖是虚胖还是实胖,内脏脂肪究竟有多少;后者能无创、量化地评估肝脏的脂肪变和纤维化程度,让患者直观地看到自己肝脏的健康状况,极大地提高了诊断的精准性和患者的依从性。
在此基础上,我们系统开展了中药、艾灸、刮痧、耳穴压豆等中医特色疗法。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重度脂肪肝,转氨酶高,甘油三酯高,尿酸高,血压高,常规的“管住嘴、迈开腿”根本做不到。我们为他制定了中药调理+耳穴压豆抑制食欲+葫芦灸温补+刮痧疏通的个性化方案。

半个月后复查,他的体重下降了6斤,最惊喜的是肝脏弹性检测数值下降和转氨酶、甘油三酯恢复正常,尿酸下降,血压恢复正常。他拿着报告单,特别激动地说:“项医生降了,我以前觉得脂肪肝没得治,没想到还能这样轻松地逆转!” 那一刻,我特别有成就感。这不仅是一个病例的成功,更证明了我们 “现代检查精准评估+中医整体调理”这条路是走得通的,是真正能为患者带来福祉的。

您认为,一名让群众信赖的医者,应具备哪些品德?
项颖环:我认为,除了传统的“仁心仁术”,新时代的好医生还需要具备三个特质:
第一是 “共情之心” 。不仅要看到“病”,更要看到“人”。要理解脂肪肝患者减肥的艰难,理解慢性病患者的焦虑。有了共情,我们的治疗方案才会更人性化,沟通才会更有效。
第二是 “进取之心” 。医学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中西医结合领域。医生不能固步自封,要像一块海绵,不断学习国内外新技术、新理念,并勇敢地将其转化为适合本院、本科室、本地患者的具体方案。我们开展的新项目,就是这种进取心的实践。
第三是 “责任之心” 。这份责任,不仅是对眼前这一个患者负责,更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负责。
用技术治愈疾病,用关怀抚慰心灵,用科普守护社群,这三位一体,构成了我心中“值得信赖的医者”的完整画像。
从项医生的分享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位医生的专业与敬业,更是一种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的智慧与担当。(来源:汉中市第二人民医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