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人物 >

用人工智能打开儿童心理的“心门” ——专访心理教育与智能干预领域的创新引领者姜倩

2025-10-24 16:27:52

  近年来,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社会高度关注。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学生群体心理困扰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焦虑、注意力障碍、情绪失调等问题日益普遍。而心理服务资源分布不均、人工评估效率低下,也成为行业的“隐性短板”。

  在这场心理健康服务的转型中,一位来自北京的女性创业者——姜倩,正用人工智能的力量,探索心理教育的新路径。

  从心理咨询师到智能心理系统的开创者

  姜倩,中科汇航(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她深耕心理咨询与家庭教育十余年,长期专注于儿童情绪管理、亲子关系干预与学习行为调整等领域。

  多年的临床与教育实践让她意识到:传统心理辅导模式在面对大规模儿童群体时,往往受限于人力与场地,无法实现精准、持续的干预支持。于是,她选择了一条大胆的路——让人工智能成为心理教育的“新助手”。

  在她的主导下,中科汇航研发团队相继构建了多款智能心理干预与教育支持系统。这些平台通过自然语言理解、语音识别、情绪建模、脑智数据分析等AI技术,能在几分钟内自动完成儿童心理状态初筛、情绪识别与行为画像绘制,并生成个性化干预方案。

  数据驱动心理关怀,让评估更精准、干预更高效

  在北京市部分儿童心理健康中心,记者看到由姜倩团队开发的系统已投入使用。儿童在系统提示下回答简单问题、描述情绪、完成互动任务,几分钟后,后台即生成结构化心理画像报告,包括“情绪稳定性”“社交敏感度”“注意力集中度”等数十项核心指标。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该系列系统已在 9家公立医院心理科室、12家心理教育研究机构、36所中小学心理辅导中心 落地使用,累计分析与生成心理画像报告超过 5.8万份。临床数据显示,这一智能化工具将心理评估效率提升了 73%,并使个案追踪干预成功率提高约 45%。

  “AI不是取代咨询师,而是让他们能更科学、更高效地理解孩子。”姜倩介绍道,“心理问题往往隐蔽、复杂,传统问卷难以捕捉微妙的情绪波动。我们的系统能通过语义语调分析,辅助识别潜在焦虑或抑郁信号,为早期干预赢得时间。”

  从“个案咨询”到“社会普惠”

  姜倩始终认为,心理健康服务的价值不应仅停留在专业诊室,而应走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她提出了“心理教育普惠化”的理念——利用AI技术降低心理服务门槛,让心理辅导走进校园、社区与家庭。

  在她的推动下,中科汇航的智能心理系统被多家教育集团和在线学习平台引入,覆盖家庭教育、语言康复与情绪辅导三大场景。目前已有 超过5.2万名儿童和家长 通过平台完成心理评估与情绪训练模块,满意度超过 94%。部分功能模块还被改编为移动端应用,供家长与教师在家庭场景中使用,真正实现“心理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一位合作医院心理科主任评价说:“姜倩的系统解决了我们心理测评人力紧张的问题,让心理健康管理变得更科学、更高效,也让数据能反哺教育与临床决策。”

  创新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与许多科技创业者不同,姜倩更强调“人文温度”在AI应用中的重要性。她在多次公开论坛上呼吁,心理健康科技不能只是追求算法性能,更要尊重伦理与隐私,确保每一次数据采集、每一份分析报告都服务于儿童的真实福祉。她说:“我希望AI不是冷冰冰的计算工具,而是一种温柔的力量,帮助孩子们认识自己、理解情绪、改善关系。心理教育的意义,是让科技学会理解人心。”

  她所主导的研发成果,已被纳入多地教育局智慧教育示范项目,并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上海市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会等机构建立合作研究关系,共同探索AI在心理教育中的伦理与实践标准。

  让世界看见中国心理科技的力量

  从个人咨询师到教育科技创新者,姜倩用十年的积淀让心理健康服务进入了智能时代。她坚信,中国的心理教育不应只是追随者,也可以成为全球创新的推动者。未来三年,她计划继续扩展“AI心理健康系统”的国际合作版图,与美国、加拿大及新加坡的教育与医疗机构共同研究跨文化心理干预模型,让中国的AI心理创新成果走向世界。

  正如她常说的那句话:

  “科技真正的意义,不是让机器变得更聪明,而是让人类彼此更理解。”

  在AI与心理教育交汇的前沿,她带领团队,用温度、用数据、用行动,为儿童心理健康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心门”。(来源:中国新闻资讯网   文/徐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