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做PET/CT检查为什么要打显像剂?它的作用是什么?

2025-10-29 09:17:22 广东省汕头市中心医院 曾锦强

  做PET/CT检查时,护士会先给你打一针“显像剂”,之后要等1小时左右再去扫描。不少人会好奇:这针剂到底是什么呢?为啥打了它,癌细胞就原形毕露了?今天就用通俗的话讲清这两个关键问题。

  首先,咱们得知道:PET/CT能“揪出”癌细胞,靠的是“显像剂”和“癌细胞的特殊习惯”配合。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显像剂,名叫氟代脱氧葡萄糖(简称18F-FDG),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带了‘荧光标记’的葡萄糖”——它的结构和我们平时吃的葡萄糖很像,但多了一个能被PET设备捕捉到的“信号源”(放射性核素18F)。

  那它为啥能让癌细胞“现形”?核心原因藏在癌细胞的“生存需求”里:和正常细胞比,癌细胞生长分裂速度快,对“能量燃料”葡萄糖的需求会大大增加,就像一个“贪吃的小家伙”,会主动吸收周围的葡萄糖。而我们注射的18F-FDG,因为和葡萄糖结构相似,会被癌细胞“误认”成真正的葡萄糖,主动“吃”进细胞里。但关键差别来了:正常细胞吸收葡萄糖后,会一步步分解成能量供自己使用;可18F-FDG被癌细胞吸收后,因为带了特殊的“氟标记”,没法像普通葡萄糖那样被分解,只能留在癌细胞里“堆积”。这时候去做PET扫描,设备就能捕捉到18F-FDG发出的“信号”——哪里信号强,就说明哪里的细胞在大量吸收这种“特殊葡萄糖”,大概率是代谢活跃的癌细胞,也就相当于给癌细胞“贴”上了显眼的“定位标签”。

  最后要提醒大家:虽然18F-FDG带放射性,但它的辐射剂量在安全范围内,而且在体内代谢很快,一般1-2天就能通过尿液排出,不用过度担心。不过检查前医生会提醒你空腹、避免剧烈运动,就是为了减少身体其他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让癌细胞能更“精准”地吸收18F-FDG,保证检查结果准确。

  简单来说,PET/CT的显像剂,就是利用癌细胞“爱吃葡萄糖”的特点,给它“送”去带标记的“假葡萄糖”,再通过设备捕捉标记信号——这招“以假乱真”,就让癌细胞再也藏不住啦。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18F-FDG是目前最常用的显像剂,但科学家已开发出多种新型显像剂,针对不同特性的肿瘤(如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进行特异性显像,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的精准度。

  这种将生物学特性与影像学技术相结合的诊断方法,代表了现代医学向精准医疗迈进的重要一步,为癌症的早期诊断、精准分期和治疗评估提供了强大工具。

  温馨提示:PET/CT检查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检查前通常需要禁食4-6小时,以确保血糖水平稳定,获得最佳成像效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