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后“手不能动”?别等“自然恢复”,从这个小动作开始练
脑梗(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高发脑血管疾病,临床数据表明,70%-80%患者发病后会出现手部功能障碍,表现为手指无力、屈伸或抓握困难。不少患者及家属易陷入“等待自然恢复”的认知误区,错失康复黄金期,进而导致手部功能永久受损。本文结合康复医学常识,科普该病成因、康复误区及核心训练方法,助力患者科学恢复。
一、脑梗后手部不能动的核心成因
人体运动功能的核心调控中枢为大脑皮层运动区,其下达的运动指令需经神经传导通路传递至手部肌肉,以实现手部活动支配。脑梗发作时,脑血管堵塞致大脑运动区及相关神经通路的脑细胞缺血坏死,指令传递中断,继而引发手部肌肉失控、无法主动活动。若手部长期失用,还会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进一步加剧功能障碍,形成“不动则废”的恶性循环。
二、警惕“自然恢复”误区
临床观察发现,脑梗后手部功能“自然恢复”概率极低,仅5%-10%轻度障碍者或能在无干预时部分恢复,且恢复程度有限。若等待超6个月未开展康复训练,手部肌肉易明显萎缩、关节挛缩,出现手指变形、活动受限,后续康复难度会大幅增加,效果也显著下降。康复医学指出,脑梗后3-6个月为手部功能康复“黄金期”,此时大脑尚存神经重塑能力,经训练可形成新神经通路替代受损通路传信号。患者发病后病情稳定(通常1-2周),需在专业指导下立即启动康复训练,不可盲目等待。
三、核心康复动作
1.被动训练
此手部关节训练需由家属或照护者协助实施,旨在维持手部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僵硬。
具体操作:其一,照护者以拇指与食指轻柔夹持患者手指(自指尖至指根),缓慢按摩1-2分钟,改善手部血液循环;其二,逐指开展屈伸训练,先从拇指起,缓慢屈至掌心后再伸展,每个动作维持3-5秒,随后依次训练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每指重复5-8次。每次训练时长5-10分钟,每日3次。操作时力度需轻柔,以患者无明显痛感为度,严禁强行掰动手指,以防造成关节损伤。
2.主动训练
患者手部手指可轻微活动时,即转入主动训练,旨在强化手部肌肉力量及自主控制能力。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手臂自然置于桌面或身体两侧,先试做“空心握拳”:手指弯向掌心但不攥紧,维持2秒后缓慢伸指,重复10次。能力允许时,可用直径5-8厘米软质海绵球辅助:患手缓慢握球,轻压至球无明显变形,维持3秒后松开,重复8-10次。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日3-4次;训练中若手部酸胀,暂停1-2分钟再继续,防止过度疲劳。
脑梗患者手部功能障碍并非无法改善,康复核心在于主动干预,需把握发病后3-6个月黄金期。训练应从手指抓握、伸展等基础动作起步,同步配合科学体位防护与感觉训练。多数患者经规范干预后,手部功能可显著提升,如实现自主持杯、穿衣等,改善生活自理能力。需注意,手部康复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患者及家属需保持耐心、坚持训练,方能达成更佳康复效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