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的中西医诊疗策略
久坐办公、弯腰劳作、年龄增长等因素,让腰椎间盘突出成为高发的脊柱疾病,我国发病率居高不下,可累及各个年龄段,常表现为腰痛、下肢麻木疼痛甚至活动受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一、西医诊疗策略
西医诊疗以精准诊断为基础,针对性干预为核心。诊断上,除结合腰痛伴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等典型症状外,还依赖影像学检查确诊——腰椎X线可初步判断腰椎生理曲度变化、椎间隙狭窄等。
治疗分保守与手术两类。多数患者优先保守治疗:急性期需严格卧床休息1-2周,选择硬板床减少腰椎负重,避免久坐久站及弯腰动作;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配合肌肉松弛剂改善腰部肌肉痉挛,若疼痛剧烈可短期使用脱水剂减轻神经水肿;物理治疗如牵引、理疗、针灸(西医也常用)可缓解神经压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常见的理疗包括超声波、低频脉冲电治疗等,可通过不同的物理效应减轻炎症反应;针灸则能直接刺激神经末梢,调节疼痛信号传导。
二、中医诊疗策略
中医将该病归为“腰痛”“痹证”范畴,核心病机是肝肾亏虚、气血瘀滞、风寒湿邪侵袭,治疗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内治法根据证型用药:肝肾亏虚型用六味地黄丸合独活寄生汤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气滞血瘀型用身痛逐瘀汤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风寒湿痹型用蠲痹汤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外治法是中医特色优势。针灸通过刺激腰部穴位如肾俞、大肠俞、委中等,调节经络气血,缓解疼痛,临床常根据患者体质和症状调整针刺深度与留针时间;推拿按摩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采用揉法、滚法等放松腰背肌肉,再结合轻柔的整复手法调整腰椎关节位置,减轻椎间盘对神经的压迫,需特别提醒的是,推拿并非人人适宜,如突出髓核压迫严重或伴有腰椎不稳者,盲目推拿可能加重神经损伤,必须先经专业评估;艾灸、拔罐、中药熏蒸等可温通经络、散寒除湿,改善局部气血运行,其中中药熏蒸多采用乳香、没药、独活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的药材煎煮后熏蒸腰部。
三、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
中西医结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优势互补。急性期患者疼痛剧烈时,西医快速止痛与中医通络消肿结合——口服西药缓解疼痛的同时,配合针灸、中药外敷减轻局部炎症水肿,缩短急性期病程。
康复阶段,中西医共同强调“养治结合”。中医指导患者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温和锻炼,增强体质;西医则制定科学的腰背肌功能训练方案,如五点支撑、小燕飞等,提升腰椎稳定性,降低复发风险。
四、日常防护与就医提示
预防复发与治疗同等重要,日常生活中防护措施如下:
1.正确的坐姿:上身挺直,收腹,双腿膝盖并拢,如有条件,可在双脚下垫一踏脚或脚蹬,使膝关节略微高出髋部。久坐之后也应活动一下,松弛下肢肌肉。
2.正确的站姿:两眼平视,挺胸,直腰,两腿直立,两足距离约与骨盆宽度相同,这样全身重力均匀地从脊柱、骨盆传向下肢,再由两下肢传至足,从而实现真正的“脚踏实地”,可有效地防止髓核再次突出。
3.提携物品的方法:提携之物品应尽量靠近身体,置于腰间的高度,并避免单侧之物品的过重,导致躯干倾斜。
4.取重物的方法:应走近物品后才伸手取物,不要在离物太远处就想探身拿取。
5.抬高物体的方法:欲抬高或捡拾地面上之物体时,宜保持上身垂直,徐徐蹲下,利用双手拿物,借双脚由弯曲而伸直时抬高或捡拾物品。
6.长途开车之坐姿:腰椎及背部皆需靠在椅背,保持上身垂直,避免上半身斜坐或将臀部重心置于坐椅的前缘。坐椅应附有头枕并调整其高度,头枕之中心约与双耳上方等高。
7.运动:平日避免激烈之弯腰或扭腰的动作,有些特殊的运动平日可于床上练习,可能有助于消除或改善引起下背部疼痛的不良因素,例如:仰卧于床可作仰卧挺腹或抬腿及踢腿的动作;俯卧时可于腹部放置枕头,前伸双臂,然后将双臂及两腿向上抬起。
腰椎间盘突出诊疗需“因人而异”,中西医各有优势。通过西医精准诊断明确病情,结合中医辨证调理标本兼治,再配合科学防护,多数患者可有效控制症状、恢复正常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