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重症病房里的“温暖”:护理人员如何安抚患者情绪?

2025-11-03 09:38:29 三台县人民医院 张莉

  重症监护室的环境独特,医疗设备的运行声和警示灯容易让人紧张不安。超过一半的重症患者会经历明显的焦虑或抑郁情绪。护理人员在这里不仅是医疗技术的执行者,更是患者心理的守护者。他们通过科学而温暖的方法,帮助患者在特殊环境中保持心理平衡。

  一、建立信任关系    护理人员从初次接触就注重构建信任纽带。俯身保持视线平齐的自我介绍,让患者感受到平等尊重。操作时通过细节传递关怀:为插管患者润湿嘴唇时的轻柔触碰,更换床单时自然遮挡的隐私保护。明确而具体的承诺特别重要,比如告知“下午三点来帮您翻身”并示意时钟位置,这种可验证的承诺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不安。对于呼吸困难的焦虑患者,护理人员常通过同步呼吸引导:“请跟着我的节奏,吸气2-3-4,呼气2-3-4”,配合手部轻压帮助建立呼吸节律。

  二、有效沟通技巧    护理人员擅长将专业术语转化为生活化表达。监测仪上的“血氧饱和度90%”会解释为“现在的呼吸状态相当于散步后的感觉”;介绍透析治疗时说“就像给血液做清洁保养”。即使是卧床患者,也尽量给予选择权:“今天想先清洁面部还是按摩手脚?”这种微小的决策空间有助于恢复掌控感。对于无法言语交流的患者,使用写字板、图片卡等工具持续构建沟通渠道,确保需求能被及时理解。

  三、情绪疏导方法    护理人员在医疗设备警报引发患者紧张时,迅速启动情绪管理模式。首先实施具象化呼吸引导,以“想象吸入花园芬芳,呼出气息轻拂烛焰”等生活化意象,配合手势节奏同步进行每分钟6-8次的深度呼吸训练,每次持续3-5分钟。同时提供个性化感官调节方案:为思念家人的患者播放预录的家庭环境音,对声音敏感者则配备医用级降噪耳机,既能屏蔽高频警报又保留必要人声沟通。在生命体征稳定后,护理人员会主动开启建设性对话,选择患者曾提及的积极事件进行延伸:“上次听您说儿子要参加技能竞赛,最近应该有新进展吧?”“您家阳台的月季该开花了吧?”这类聚焦具体生活细节的未来导向话题,既能激活正向思维,又避免引发无力感的宏大目标。

  四、环境调节策略    护理团队系统性地优化医疗环境以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在视觉调节方面实施分层照明方案:夜间关闭主顶灯后启动地脚夜灯,同时在床头设置可调光阅读灯创造局部柔光区,所有监护仪警报灯均加装半透光罩使红光警示转化为温和光晕,避免睡眠时突发性强光刺激。针对长期卧床患者,除常规护理外引入触感激活计划——每周轮换不同织物的床品组合,通过差异化的面料刺激帮助维持皮肤感觉灵敏度。在安全规范框架内,鼓励患者参与环境个性化改造:床头柜摆放家庭合影或小型纪念物,允许在仪器设备外壳粘贴家人手绘祝福卡,重症昏迷患者可在视线范围内悬挂子女手工饰品。为强化自然疗愈效应,护理站统一管理窗台绿植区,选配常春藤、绿萝等低维护无毒品种并随季节更换主题装饰,使患者即使卧床也能感知外界物候变化。

  五、家庭支持系统    护理人员积极构建以家庭为核心的支持网络,通过系统化指导提升家属的陪伴质量。在探视沟通方面,专业团队会提供具体话术指南,例如建议用积极表达“今天气色好多了”替代可能引发负面联想的“伤口还疼吗”这类提问,同时训练家属观察患者非语言信号的能力。为弥补探视时间限制,创新性地开发家庭录音计划:指导家属录制包含宠物叫声、孩子朗读故事、厨房烹饪声等生活场景音频,这些真实的环境声音在治疗间歇播放,既能唤醒患者记忆,又不会造成听觉负担。

  总之,在生命最脆弱的时刻,护理人员搭建起专业与温度并重的心理支持网络。这些基于循证医学的安抚技巧,既不需要复杂的设备,也不依赖深奥的理论,核心在于将患者视为完整的人。通过科学验证的沟通方式、环境调节技巧和情绪疏导手段,让重症病房成为生理治疗与心理支持并重的愈合空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