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偏头痛的中医密码:从“少阳为枢”理论谈防治

2025-11-03 09:48:52 贺州市中医医院脑病科 吴秋梅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中医将其归为“头风”“脑风”范畴,认为其与少阳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中医理论中的“少阳为枢”为理解偏头痛的病因病机及防治提供了独特视角。

  一、“少阳为枢”:人体气机升降的“总开关”

  1.少阳经的枢纽地位

  《灵枢·根结》记载:“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少阳经主三阳经之中,属半表半里,是人体阳气出入的枢纽。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贯穿头侧、耳后及胸胁,连接表里内外,调节气血津液的输布。若少阳枢机不利,阳气无法正常升发,气血瘀滞于头部,则易引发偏头痛。

  2.少阳病与偏头痛的关联

  《伤寒论》中少阳病的核心症状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目眩、心烦喜呕”与偏头痛的伴随症状高度吻合。现代临床观察发现,偏头痛患者常出现情绪波动、口干口苦、食欲不振等表现,符合少阳病“或然证”的特点。其疼痛部位多位于头侧颞部,正是足少阳胆经循行区域,进一步印证了少阳经与偏头痛的紧密联系。

  二、偏头痛的中医病因:枢机失利,气血逆乱

  1.外感六淫,阻塞经络

  风寒、风热等外邪侵袭少阳经,导致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例如,风寒型偏头痛患者常因头部受凉后发作,伴恶寒、鼻塞等症状,这与少阳经“主表证”的特性一致。

  2.内伤情志,肝胆郁火

  长期情绪压抑或暴怒伤肝,致肝胆气机郁滞,化火上扰清窍。此类患者头痛多呈搏动性,伴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符合“少阳郁火”的病机特点。

  3.痰湿瘀血,阻滞脉络

  饮食不节或脾虚失运,痰湿内生,阻滞少阳经脉;或久病入络,瘀血内停,导致“不通则痛”。患者常感头痛如裹、沉重闷胀,或刺痛固定,舌质紫暗有瘀斑。

  三、中医防治策略:调和少阳,恢复枢机

  1.中药调理:辨证施治,标本兼顾

  (1)疏肝解郁,调和枢机:小柴胡汤是少阳病主方,柴胡疏解肝胆,黄芩清泄郁火,人参、甘草扶正祛邪。临床常加减化裁为“和解止痛方”,加入全蝎、蜈蚣等虫类药搜风通络,对反复发作的偏头痛效果显著。

  (2)平肝潜阳,熄风止痛:肝阳上亢型患者可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石决明镇肝潜阳,配合栀子、黄芩清热泻火,缓解头痛眩晕。

  (3)化痰祛湿,通络止痛:痰湿中阻型患者宜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燥湿化痰,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天麻熄风止眩,改善头痛如裹、恶心呕吐等症状。

  2.针灸疗法:疏通经络,调和阴阳

  (1)主穴选择:针刺太阳穴、风池穴、百会穴等头部穴位,配合远端取穴如合谷穴、太冲穴(开四关),可疏通少阳经气血,缓解肌肉紧张。

  (2)辨证配穴:肝阳上亢型加刺行间穴、太溪穴滋阴降火;气血不足型加灸足三里、气海穴补益元气;血瘀型采用刺络放血法,在太阳穴、耳尖点刺出血,促进瘀血消散。

  3.推拿导引:放松肌肉,调节气机

  (1)开天门手法:从印堂推至发际线,配合抹双柳分推眉弓,可舒缓前额及眼周肌肉紧张。

  (2)拿五经法:沿督脉、膀胱经循行路线点按,疏通头部经络,改善气血供应。

  (3)八段锦锻炼:定期练习“摇头摆尾去心火”式,通过缓慢的头颈运动增强前庭代偿能力,减少头痛发作频率。

  四、生活调护: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1.饮食禁忌

  肝阳上亢型患者忌食辛辣燥热食物,如辣椒、羊肉;痰湿型患者避免肥甘厚味,如油炸食品、甜食;风寒型患者可饮葱白生姜汤驱寒。

  2.情志调节

  情志调节对偏头痛防治至关重要。需保持情绪平和,远离暴怒与抑郁,借助冥想静心凝神、打太极拳以柔克刚,舒缓身心压力。

  3.作息管理

  作息管理不可轻忽,当秉持规律作息原则,坚决杜绝熬夜与过度操劳。日常注重头部保暖,夏日尤要留意,切不可让空调冷风直吹头部。

  五、结论

  中医通过“调和少阳,恢复枢机”的核心思路,结合中药、针灸、推拿及生活调护,为偏头痛患者提供了系统化的防治方案。理解“少阳为枢”的理论内涵,有助于更好地运用中医智慧守护健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