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何要先做病理检测?
在医院日常诊疗中,B超、CT、抽血化验等早已为人熟知,它们如同“侦察兵”,帮助医生发现异常。但当医生建议进行“病理检测”时,很多患者仍感到困惑:“这又是什么检查?为什么说它是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前的‘必答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病理科的微观世界,揭开这项被称为“疾病诊断金标准”的技术面纱。
一、病理检测:显微镜下的“疾病解码器”
病理检测是通过观察组织、细胞或体液的微观形态,结合分子技术,精准判断疾病性质的核心诊断方法。它的本质是让医生从“肉眼可见的异常”深入“细胞和分子的真相”。
(一)如何获取检测样本?
病理科医生不会“凭空分析”,而是需要从患者体内获取“第一手资料”,常见取材方式包括:
有创操作: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组织(如肿瘤完整切除)、穿刺活检(用细针抽取可疑组织)、内镜钳取(如胃镜下取胃黏膜)等。
无创/微创:采集脱落细胞(如宫颈刷片、痰液中的肿瘤细胞)、胸腹水等体液标本。
样本经处理后制成仅几微米厚的病理切片,在显微镜下放大观察,或通过分子技术检测关键靶点。
(二)病理检测有哪些类型?
根据临床需求,病理检测主要包括四类:
1.细胞学检查:“液体中的蛛丝马迹”
例如,宫颈TCT可早期发现癌前病变;甲状腺细针穿刺(FNA)通过少量细胞判断结节良恶性,避免不必要手术。
2.组织学病理:“切片的微观真相”
将切除组织制成切片,观察细胞排列、核分裂等细节,明确病变性质,如鉴别黑痣与黑色素瘤、息肉是否恶变等。
3.免疫组化:“抗原抗体的精准对话”
利用抗体标记特定蛋白,相当于“查身份证”。例如,检测CA125、HE4等可区分卵巢癌原发或转移;p16、Ki-67标记有助于诊断宫颈高级别病变。
4.分子病理:“基因层面的密码破译”
检测基因突变(如EGFR、KRAS)、染色体异常(如HER2扩增)等,为靶向和免疫治疗提供依据。例如,HER2状态决定乳腺癌患者能否使用赫赛汀;EGFR突变预测肺癌靶向药疗效。
二、为何靶向/免疫治疗前必须做病理检测?
在精准医疗时代,靶向与免疫药物已成为抗癌“新武器”,但使用前提是病理检测提供的“精准情报”。
(一)明确肿瘤“个性标签”:分型与靶点
不同肿瘤具有独特分子特征。以乳腺癌为例,通过免疫组化检测ER、PR、HER2及基因分型,可区分Luminal、HER2过表达、三阴性等亚型,从而选择对应治疗方案。没有病理检测,治疗如同“盲人摸象”。
(二)预测疗效,避免“无效治疗”
免疫治疗并非对所有人都有效。PD-L1表达水平高、MSI-H或dMMR的患者响应率更高。通过病理检测筛选潜在获益人群,可避免无效患者承受副作用和经济负担。例如,PD-L1高表达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帕博利珠单抗,五年生存率显著提高。
(三)守住诊断底线,杜绝误诊与过度治疗
病理是诊断“金标准”。曾有患者肺部阴影疑似肺癌,病理却证实为结核;另一些“晚期肠癌”实为良性息肉。只有明确恶性肿瘤及特定靶点,才能启动靶向或免疫治疗,避免误诊和资源浪费。
(四)动态指导治疗,应对耐药与复发
治疗过程中肿瘤可能耐药。例如,EGFR突变肺癌患者使用一代靶向药后,常出现T790M突变。通过二次活检或液体活检发现新靶点,可换用三代药物治疗,实现“治疗-检测-调整”的精准循环。
三、结语:病理检测是生命的“精准导航仪”
从百年前的细胞观察到如今的基因测序、液体活检,病理检测始终是医学诊断的基石。它不仅是肿瘤良恶性的“裁判”,更是靶向与免疫治疗的“指南针”。在治疗前进行病理检测可以精准评估肿瘤的特征,从而保证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为患者与家属,无须对病理检测感到恐惧。它可能只是一次穿刺、一份血液样本,或一小块组织,却能为治疗指明方向。请相信:每一次精准诊断,都是为了更有效的治疗;每一份病理报告,都凝聚着医生为您健康护航的决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