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肺结节影像学,良性还是恶性?

2025-11-05 09:22:57 玉林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 李伟

  随着查体及影像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CT报告上看到这样的结论“右肺上叶可见结节影”,几个字足以让人瞬间紧张:这是肿瘤吗,肺癌吗?但是肺结节并不代表就是肺癌,它可能是良性的炎性病变留下的残余灶,也可能是早期恶性肿瘤,如何通过影像学进行良恶性的鉴别成了临床诊断和随访的重要依据。

  一、什么是肺结节?

  肺结节(pulmonary nodule)是指直径≤3cm、边界清楚或不清楚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密度影,周围被肺实质包绕。当病灶直径>3cm时,通常称为“肺肿块”,恶性可能性明显增加。

  临床上常见的肺结节可分为两大类:

  良性结节:如炎症后纤维化、肉芽肿、钙化灶、错构瘤等;恶性结节:主要是原发性肺癌(尤其是早期肺腺癌)、转移瘤等。

  二、良性肺结节的影像学特征

  常见包括:

  大小与稳定性:直径<8mm的小结节,多数为良性;如果在连续2年以上随访中结节大小无明显变化,恶性可能性很小。

  钙化表现:中心型钙化、弥漫性钙化或“爆米花样钙化”常见于良性结节,如结核球、错构瘤;均匀且规则的钙化一般提示良性。

  边缘与形态:边缘光滑整齐、呈圆形或类圆形,恶性风险较低;卵圆形或略扁平结节,多为良性炎症残留。

  密度特点:脂肪密度提示错构瘤;高密度实性灶常为钙化。

  三、恶性肺结节的影像学特征

  恶性肺结节往往会表现出一些危险信号。比如在大小和生长方面,当结节直径大于8mm,尤其超过15mm时,恶性概率显著升高;若在短期随访中发现结节明显增大,也需要高度警惕。在边缘特征上,毛刺征表现为结节边缘呈放射状,提示肿瘤向周围组织浸润;分叶征则是由于肿瘤不均匀生长而形成的多叶状边缘;胸膜凹陷征则说明结节牵拉了周围胸膜。

  在内部结构上,空泡征提示结节内部存在气腔,血管集束征表现为周围血管向结节集中,反映肿瘤新生血管情况;而磨玻璃成分,尤其是纯磨玻璃或混合磨玻璃结节,更提示恶性可能性,常见于早期肺腺癌。

  在增强特征方面,恶性结节在增强CT中常强化明显(增强值>15HU),显示其血供丰富。不过,仅凭一次影像学检查并不能完全断定良恶性,临床通常需要结合多方面综合分析。首先是动态观察,随访CT可帮助发现结节在短期内是否快速增大或形态改变。其次是借助影像学评分模型,如Brock模型、MayoClinic模型,它们会根据年龄、吸烟史、结节大小及边缘形态来评估恶性概率。PET-CT也可作为参考,通过检测结节的葡萄糖代谢情况区分良恶性,恶性结节常表现为高代谢灶,但炎症也可能出现假阳性。

  四、临床处理原则

  面对肺结节,医生会根据患者风险因素和影像学特点制定个体化管理策略。

  低风险小结节(<6mm,非高危人群):一般无需处理,可选择1年或更长时间复查。

  中等风险结节(6-8mm或有轻度危险特征):建议6-12个月复查CT,必要时随访至2年。

  高风险结节(>8mm或明显恶性特征):推荐进一步检查,如PET-CT、穿刺活检,甚至手术切除。

  高危人群管理:年龄>40岁、有长期吸烟史、家族肿瘤史或职业暴露者,应更谨慎对待结节,随访频率更高。

  五、患者常见误区与正确认识

  误区一:发现结节就是癌

  实际上,约60%-80%的肺结节为良性,尤其是体检中偶然发现的小结节。

  误区二:小结节就一定安全

  虽然多数小结节是良性的,但部分早期肺癌也表现为微小磨玻璃结节,需要长期随访。

  误区三:频繁复查才安全

  CT有辐射风险,过度检查不可取,应遵循医生建议,合理安排随访间隔。

  正确态度:保持理性,遵循“风险分层一个体化管理”的原则,避免过度焦虑,也不能掉以轻心。

  六、总结

  肺结节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一定是肺癌。通过影像学特征,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其良恶性倾向:良性结节多表现为钙化、边缘光滑、长期稳定;恶性结节则常见毛刺、分叶、胸膜凹陷、磨玻璃样改变,并在随访中逐渐增大。

  当然CT检查只是一种“可能性诊断”,最终的确诊只能以临床结合病理检查结果为准。希望患者可以树立正确的意识:听医嘱,适当跟踪复查,不要过度担惊受怕,也不要掉以轻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