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社官方网站!
首页 > 科普 >

剖宫产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窗与疼痛管理

2025-11-05 09:32:42 河池市宜州区人民医院 石玉珍

  剖宫产作为解决难产及高危妊娠的重要手段,让不少准妈妈顺利迎接了新生命,但术后恢复的挑战也随之而来。下床活动是剖宫产术后恢复的关键环节,既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血栓,又能帮助子宫复旧,可很多产妇因担心伤口疼痛而迟迟不敢动。事实上,下床活动有“黄金时间窗”,配合科学的疼痛管理,不仅能降低并发症风险,还能让恢复更顺利。掌握这两点,才能让剖宫产术后的下床活动从“负担”变成“助力”。

  一、下床活动的“时间窗”:早动≠盲目动,时机要精准

  剖宫产术后并非卧床越久越安全,错过最佳下床时间反而可能增加恢复难度,但“早动”也需把握分寸,并非术后立刻起身。目前临床普遍建议,无特殊并发症的产妇,在术后6-24小时内可尝试首次下床活动——这个时间窗是基于身体恢复规律确定的:术后6小时内,麻醉效果尚未完全消退,产妇可能存在头晕、下肢无力等情况,强行下床易发生跌倒;而超过24小时未活动,肠道蠕动减慢可能引发腹胀、便秘,下肢血流速度减缓则会增加静脉血栓的风险。

  具体时间需结合产妇的身体状态调整。若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需在去枕平卧6小时后,先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如翻身、屈伸下肢,观察无头晕、恶心等不适后,再由家人协助坐起,在床边坐5-10分钟适应,最后缓慢站立、短距离行走(如从病床到病房门口);若为全身麻醉,需等待麻醉完全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再按上述步骤尝试下床。首次活动时间不宜过长,5-10分钟即可,之后每天逐渐增加活动时长和次数,术后3-5天可达到每天累计活动30-60分钟,以不感到过度疲劳为原则。

  二、疼痛管理:让“敢动”的前提是“不痛”

  伤口疼痛是阻碍产妇下床活动的主要原因,而科学的疼痛管理能打破“怕痛不敢动→恢复变慢→更痛”的恶性循环。目前剖宫产术后疼痛管理以“多模式镇痛”为主,既包括药物干预,也需配合非药物措施。药物方面,医生会根据疼痛程度开具镇痛药物,如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PCA),产妇可根据疼痛感受自行按压给药,能持续缓解伤口疼痛;若疼痛较轻,也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安全药物,需按医嘱定时服用,避免疼痛加剧后再用药。

  非药物措施则能辅助增强镇痛效果。术后可采用腹带轻轻固定腹部,减少活动时伤口牵拉引发的疼痛,但需注意松紧适度,避免影响血液循环;下床活动时,家人可协助产妇用手轻轻按住伤口两侧,起到支撑作用,行走时保持缓慢平稳的步伐,避免弯腰或突然转身;卧床时采取侧卧位,在腰后垫软枕,减轻腹部张力。此外,放松心情也很重要,过度紧张会放大疼痛感受,可通过听舒缓音乐、与宝宝互动等方式转移注意力,让身体在更放松的状态下配合活动。

  三、活动中的“避坑指南”:这些细节决定恢复效率

  下床活动虽简单,但若忽视细节,可能影响恢复甚至引发不适,需提前了解注意事项。活动前需做好准备:先排空膀胱,避免膀胱充盈导致腹胀或压迫伤口;穿防滑鞋,床边放置防滑垫,家人全程陪同,防止跌倒;若活动中出现头晕、心慌、伤口剧烈疼痛或阴道出血增多,需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并告知医护人员。

  活动时需避开“误区”。部分产妇认为“活动越用力恢复越快”,其实术后早期过度活动可能导致伤口水肿、疼痛加重,甚至影响伤口愈合,需循序渐进;也有产妇因怕痛只敢小幅挪动,其实只要疼痛在可忍受范围内,适当的行走能促进肠道排气,减少术后腹胀,反而能缓解不适。另外,活动后可对伤口进行局部冷敷(术后48小时内),每次15-20分钟,帮助减轻肿胀和疼痛;同时注意伤口清洁,避免汗液浸湿敷料,降低感染风险。

  四、结束语

  剖宫产术后下床活动的核心是“抓住时间窗、做好疼痛管理”——6-24小时的早期活动能为恢复打下基础,科学的镇痛措施则让产妇“敢动、能动”。这一过程中,既不必因怕痛而拖延活动,也不能盲目追求“早动”而忽视身体信号,需在医生和家人的协助下,根据自身状态调整节奏。记住,术后下床活动不是“任务”,而是帮助身体更快回归正常的“阶梯”,每一次小心翼翼地行走,都是在为产后的顺利恢复蓄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 2011- 健康导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jkdb888@163.com 举报电话:029-88321872

工信部ICP备案号:陕ICP备202300304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