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术后复苏:如何预防并发症?
麻醉让手术得以顺利进行,但术后从麻醉中苏醒的过程同样关键。复苏期是麻醉作用逐渐消退、身体功能逐步恢复的阶段,稍有疏忽就可能引发并发症。为了保障患者安全,复苏期必须由专业医护团队密切监护,并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了解术后复苏中的常见风险和科学应对方式,有助于患者和家属更安心地面对手术恢复过程。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早识别异常反应
麻醉术后复苏期是患者从麻醉状态中苏醒的关键阶段,期间可能出现呼吸、循环或意识方面的波动,因此第一步便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复苏室(PACU)会持续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体温及血氧饱和度,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稳定。一旦出现呼吸抑制、心律失常或血压骤变等异常反应,医护人员会立即干预,防止情况恶化。此外,部分麻醉药物在体内代谢缓慢,患者苏醒速度可能较慢,或出现短暂意识混乱、语言障碍等。此时家属应给予耐心,不必过度紧张。在有经验的复苏护士和麻醉医生管理下,患者的恢复过程通常是安全的。
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减少不适感
术后恶心呕吐(PONV)是常见的麻醉相关并发症之一,尤其在使用全身麻醉或吸入麻醉药物时更易发生。其发生率可高达20%-30%,女性、非吸烟者、晕车史或术前焦虑者风险更高。为了预防PONV,术前评估患者的风险因素非常重要,麻醉医生可在手术中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并联合应用抗恶心药物(如昂丹司琼、地塞米松等)。
手术后,医护人员会仔细留意患者的恶心表现,例如脸色苍白、冒冷汗、频繁进行吞咽等情况,一旦察觉到这些症状,便会马上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措施,要防止患者在刚清醒的初期进食速度过快或者翻身动作过于剧烈,以此来减少对胃部的刺激,进行适当的体位调整,例如采用半卧位的姿势,同样可缓解患者身体的不适。良好的术后镇痛对于预防术后恶心呕吐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是因为疼痛刺激会使恶心反应加重。
防止呼吸道梗阻与低氧,确保气道通畅
术后苏醒过程中,患者的呼吸系统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尤其是在使用镇静剂或肌松药后,可能出现舌后坠、咽喉松弛等引发的气道梗阻。轻者表现为打鼾样呼吸、血氧饱和度下降,重者甚至可引起呼吸暂停。因此,维持气道通畅是复苏阶段的重中之重。
通常患者术后会被置于侧卧或仰卧头偏向一侧,避免舌头阻塞气道。必要时,护士会使用口/鼻咽通气管或简易面罩提供氧气辅助通气。对于高风险患者,如肥胖、脖子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术后更需加强观察。血氧监测仪实时反馈患者的呼吸状态,确保在任何异常出现时迅速处理。
此外,恢复期保持安静环境、避免患者躁动、咳嗽剧烈或呕吐,都有助于稳定呼吸状态。医护人员也会根据情况调整镇静药物剂量,平衡清醒与舒适之间的关系。
控制术后疼痛,预防躁动与血压波动
手术后的疼痛不仅会引起患者明显不适,还可能导致术后躁动、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生理反应,增加心血管系统负担。术后躁动常见于年轻人或儿童,在麻醉药物代谢过程中,他们可能短暂出现意识混乱甚至不配合医嘱,若处理不当,容易出现跌倒、非计划拔管、缝线脱落、伤口裂开等情况。
因此,术后疼痛管理至关重要。医护人员通常会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如静脉镇痛泵(PCIA)或肌注止痛药等。针对不同手术类型,还可使用局部麻醉、神经阻滞等多模式镇痛手段,减少全身药物的副作用。
同时,在环境方面,复苏室应保持光线柔和、噪音低,减少外界刺激,有助于患者情绪平稳。家属在探视时可温柔交谈,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紧张与疼痛。控制好术后疼痛不仅有助于防止躁动,还能加快恢复,减少心肺并发症,提升整体康复质量。
麻醉术后复苏并非简单的“清醒”过程,而是一场对身体多系统功能的全方位监测与调整。只有通过专业护理、科学评估和及时干预,才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术后康复的顺利进行。对患者而言,术后配合医生指引、保持良好心态,也是顺利度过复苏期的重要保障。医患协作,共筑安全屏障,是实现健康手术全过程管理的关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