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与慢性疾病的防治科普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之类的慢性疾病正在成为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隐形杀手”,而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传统中医就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强调通过健康的养生习惯在疾病未发生的时候就进行调养。那么,我们该怎样通过中医养生的方法防治慢性疾病呢?
一、调精神
在中医养生防治慢性疾病的过程中,调养精神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这是因为人的精神变化会直接影响人的气血运行与精气变化。比如,过度的思虑会导致人的气机郁滞,这在中医当中被称为“思则气结”,时间长了会导致人的精血受到严重的损伤。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精神方面的调养,避免思虑过度,保持情怀舒畅、思想清静、心态平和,才能更好地避免身体发生慢性疾病。日常的做法就是要做好情志调节,通过情绪宣泄法,借鉴中医的喜胜忧理论,主动参与社交活动,通过亲友聚会释放压力,培养书法、绘画等兴趣爱好,用艺术创作来抒发内心的情绪。如果情绪特别低落,可以到空旷处大声歌唱或倾诉,将负面情绪排出体外,每天清晨或睡前,按照中医静以养神的原则进行15分钟左右的冥想,并配合腹式呼吸法,让身心进入宁静状态。
二、调呼吸
所谓的“调呼吸”,说白了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采用深呼吸的方法进行呼吸,但可不要小看了深呼吸的作用!在我国传统医学中,正确的呼吸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吸清呼浊,吐故纳新”,将体内的浊气通过心肺的作用排出体外,进而有效地培补人们的精气,这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血压的平稳,还能帮助人们保持情绪的平和稳定,从而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疾病都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依据中医“六字诀”理论,配合“嘘、呵、呼、呬、吹、嘻”六个发音,针对性调节脏腑。例如,发“嘘”音养肝,发“呵”音调心。
三、调起居
在我国传统中医的认识中,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只有顺应自然变化来调整自身的生活起居状态,才能使人们在生活中保持劳逸适度,进而增强人们的体质,避免外邪对身体的侵害。因此,人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规律,注意早睡早起,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还应当注意对自身的生活环境进行适当调整,根据季节变化适当增减衣物,才能更有效地防治慢性疾病。遵循中医“天人合一”思想,在室内摆放绿植,如吊兰、绿萝等,净化空气同时增添生机;悬挂书法、山水画,营造宁静雅致氛围;调整家具布局,保持空间整洁有序,减少视觉干扰,让身心放松。
四、调饮食
在我国传统中医的认识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质,而不同体质的人适宜与禁忌的饮食是存在差别的。比如,阳虚体质的人需要在生活中少吃生冷寒凉的食物如黄瓜、西瓜等,但这些食物对阴虚体质的人而言却有着非常好的调养效果。因此,只有通过中医的诊察确定自身的体质,并且根据体质选择适当的饮食调养方式,才能更好地帮助人们远离慢性疾病的影响。同时依据中医“药食同源”理论,选择具有安神作用的食材。日常可食用莲子百合粥,莲子清心安神,百合润肺止咳、宁心安神,二者搭配煮粥,可缓解心烦失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2074号